上海一家医院最顶尖的心内科医生葛均波,正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刚做到

熹然说历史 2025-04-02 19:21:17

上海一家医院最顶尖的心内科医生葛均波,正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刚做到一半,这位主刀医生竟然扔下手术刀,颤颤巍巍着跑到了手术室外,而女孩的生命也在此时成了未知数。 2016年的那个下午,《人间世》节目组的摄像机正对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导管室。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双手戴着无菌手套,专注地站在手术台前,为一位19岁的少女进行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女孩面色苍白,胸口一道刀痕下连接着各种仪器,心电监护仪上的线条在不断跳动。 "这个病例非常复杂,女孩心脏问题严重,已经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无果。"葛均波一边操作着导管,一边向身旁的助手解释着情况。手术室内的气氛紧张而凝重,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葛均波那双常年做手术的手在精确地操控着每一个微小的动作。 突然,葛均波的手指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那双曾经无数次挽救生命的手,此刻却背叛了它的主人。他的面部顿时扭曲,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教授,您怎么了?"身旁的助手察觉到异样,紧张地问道。 "手抽筋了,可能是最近连续手术太多..."葛均波咬着牙,试图控制住自己的疼痛,但手部的抽搐越来越严重。 监护仪上女孩的心率开始波动,情况不妙。葛均波知道,此时任何差错都可能危及这个年轻生命。他不得不做出决定:"我需要出去一下,你们先维持现状!"说完,他颤颤巍巍地跑出手术室,留下一室的惊愕和不安。 在外间,葛均波痛苦地按摩着自己抽筋的双手。这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53年前,11岁的他从高处摔下,左小臂肿胀疼痛,却被医生草率诊断为"筋扭伤"。那次误诊让他的手臂留下永久的屈曲后遗症,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成为认真负责医生的种子。 "不能放弃,绝对不能。"葛均波对自己说。他知道,那位19岁少女的命运此刻就掌握在他手中。手术只进行了一半,女孩的心脏随时可能出现问题。手术台上的每一秒都是生死抉择的时刻。 葛均波深深地吸了口气,看着自己仍在颤抖的双手。他想起了那些在椎间盘突出剧痛时仍坚持完成的手术,想起了曾经卧床期间通过对讲机指导学生们操作的日子。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医者,他深知生命的珍贵和责任的分量。 几分钟后,手术室的门再次打开,葛均波调整好状态,戴上新的无菌手套,走回手术台前。他的眼神坚定而灼热,虽然双手仍有些微微发抖,但此刻的他,已经准备好继续与死神赛跑。 "继续手术!"葛均波坚定地说道,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那双拯救过无数生命的手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手术室内的紧张气氛几乎凝固。葛均波忍着剧痛重返手术室,将目光重新投向手术台上的19岁少女。他的脸上写满决心,双手虽然还有些颤抖,但动作却逐渐变得稳健。 "教授,要不要我来接手?"一位年轻医生小声询问。 "不用,我能完成。"葛均波简短回答,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导管。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全神贯注,精准操控每一个微小动作,仿佛身体的疼痛已被完全隔绝在外。 最终,手术圆满完成,少女的生命转危为安。当葛均波脱下手套走出手术室时,他那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褂背后已经湿透了一大片。他疲惫地坐在走廊的椅子上,轻轻揉捏着刚才抽筋的手,脸上却流露出释然的笑容。 这并非葛均波第一次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坚持完成手术。早在几年前,他就因长期站立做手术而患上严重的椎间盘突出。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他放心不下病人,便要求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像传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进行。对于那些高难度手术,他更是不顾医生劝告,绑着腰托站立起来亲自操刀。 "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责任和奉献。"这是他常对年轻医生说的一句话。 事实上,这位出生于1962年山东五莲县农村家庭的医生,早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成功抢救超过2000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率高达96%以上,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次与死神的较量。 更令人敬佩的是,1999年,当葛均波在德国学习9年并担任埃森大学心导管室主任时,他毅然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当他将这一决定告诉德国导师Erbel教授时,教授脸涨得通红:"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却要放弃!" 面对导师的不解,葛均波回答:"教授,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你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而且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 回国后,葛均波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在世界首次应用"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成功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主持研制了中国首例可降解涂层冠状动脉支架,使价格从每次4-5万元降到1万元以上,让普通患者也能用得起优质支架。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