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一队人在雪中跋涉了四五天,走出

蜀山史道道 2025-04-02 15:01:10

1937年腊月,一地主带300多个鬼子进山找抗联。一队人在雪中跋涉了四五天,走出二百多里,终于看到一个密营,日军立马架上机枪、摆好队形,没想到下一秒却傻了眼!

1937年末,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寒气逼人,在汤原县里,日军正拿着枪逼迫村民交代附近抗联的藏身之处。枪口所指,婴孩啼哭,妇女惊恐,男人们面露愁容,却没有人开口。

为了早点找到抗联的密营,日军找到了当地的地主黄有,在他们看来,这种有钱人是最惜命的,根本不会与抗联为伍,如日军所想,这位地主也很识时务,当即就答应带他们去找抗联的密营。

就这样,黄有带着300多名全副武装的敌人,浩浩荡荡踏上了寻找抗联的道路。

一路上,黄有有意无意地向东绕西转,故意拉长行军时间,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日军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腹中饥饿难耐。

原本他们还背负着沉重的武器弹药,个个气喘吁吁,黄有却显得精神抖擞,体力充沛,他时不时地跟敌人攀谈,说说笑笑,还主动向鬼子们要些罐头、饼干充饥。

四五天后,日军的干粮已经见底,有人开始起疑,催问密营到底在哪,黄有胸有成竹地说:“前面就是了。”

黄有也没乱说,走了没多远还真让日军发现远处有一座隐蔽的营地,他们大喜过望,仓皇列队,架好机枪,准备突袭。

可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翻译喊了半天,营地内都没有回应,这时日军才发现这个密营里空空如也,哪有什么抗联的影子?原来,这不过是黄有早就设下的圈套罢了。

日军恼羞成怒,拿着枪对着黄有吱哇乱叫,黄有也不怕,淡定的说道:他们走了也没告诉我呀!

几天的奔波,日军的体力和意志都已到达极限。当天晚上,鬼子们点起篝火,昏昏沉沉地睡去。夜半时分,火堆渐熄,岗哨松懈,黄有见时机成熟,便借口方便,悄悄溜入黑暗中。

逃离虎口后的黄有,也被抗联的战士救起,在得知前后经过后,连忙派出40多名战士,根据黄有的情报,向着日军部队赶去,一连消灭了四五十人,剩下的日军,也因为不熟悉山路,大多冻死在雪地里。

然而,黄有长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他的双腿早已被冻伤,等战士们带着好消息回到抗联营地时,黄有的两条腿已经溃烂流脓,情况十分危急。

战友们见状,无不悲痛欲绝,他们日夜轮流守护在黄有身旁,用仅有的药品和粮食,想尽一切办法抢救,然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再昂贵的药品也难以挽回局面。

这个敢以一敌三百日军的英雄,就这样把自己39岁的生命留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中。

黄有出身黑龙江佳木斯的一个地主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他毅然投身红枪会,开始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4年,中共汤原中心县委负责人夏云杰召开群众大会,号召有志之士捐资捐枪,支援抗日游击队伍。黄有为慷慨解囊,捐出5匹马、10支枪和100余担粮食的款项。

次年,他更是携款参加了汤原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抗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身作则,为民除害,曾亲手处决了勾结日军的亲属,在全县引起轰动。

日军悬赏通缉他,还抓走他的全家,封存家产,面对敌人的疯狂报复,黄有为坚贞不屈,宁可忍痛烧毁家财,也要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1936年4月,抗日呼声日益高涨,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军政干部,组织上派黄有为去小兴安岭汤旺河流域,建立一所抗日军政干校,黄有为带领战士们披荆斩棘,不畏艰险,终于在深山老林里搭建起了校舍。

在他的精心经营下,这所干校总共举办了三期,为抗联输送了200多名政治骨干和军事将领,极大地增强了抗日武装的力量。

黄有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什么叫做舍生取义、为国为民。 黄有为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在村口竖起了他的雕像,在他的母校设立了纪念室,连通往山里的那条小路,也被命名为"英雄路"。

清明时节,村民们总要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述说他的功绩,缅怀他的精神,这个朴实善良的汉子,用自己的热血与忠魂,照亮了东北大地,成为永恒的精神丰碑,这就是黄有为,一个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战士。

年年岁岁,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但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从黄有为身上汲取前行的力量,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挺起脊梁,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0 阅读:168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