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长春净月监狱,一名女子探视完服刑的丈夫后久久不肯离去,她哀求狱警

如梦菲记 2025-04-01 17:39:11

2023年,吉林长春净月监狱,一名女子探视完服刑的丈夫后久久不肯离去,她哀求狱警:“能不能让我丈夫出去见我儿子最后一面?”听完他们的故事,狱警连夜向上写申请报告,并赶忙组织捐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3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吉林长春净月监狱的探视室里,一名女子在结束对丈夫的探视后,迟迟不愿离开,她站在原地,眼眶泛红,声音颤抖地向狱警恳求:“能不能让我丈夫出去见我儿子最后一面?”   这一声哀求,打破了监狱的平静,也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狱警们听完她断断续续讲述的故事,当晚便连夜向上级写下申请报告,并迅速组织捐款,这不仅是一场特殊的探视,更是一个家庭悲剧背后人性光辉的缩影。   于海波和妻子张明玉的婚姻始于平凡,他是长春一家汽车厂的普通工人,收入不高,张明玉则在家操持家务,两人婚后生活清贫却也温馨,直到儿子于佳跃的出生,才让这个小家庭多了一份希望。   然而这份希望并未持续太久,2017年,年仅三岁的于佳跃被确诊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晴天霹雳般的诊断书将夫妻俩推入无尽的深渊。   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带着仅有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奔赴天津的医院,治疗过程漫长而昂贵,检查、药物、住院,每一项都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肩上。   不久,家中积蓄耗尽,婚房也被低价卖掉,亲友的借款也借了个遍,可孩子的病却依然没有彻底好转,三年后,于佳跃的病情终于稳定,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夫妻俩带着他回到长春。   然而稳定的病情并不意味着结束,每天的特效药和定期检查依然是沉重的负担,于海波为了支撑家庭,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和周末还要兼职做体力活,他从不抱怨,只想着儿子能活下去。   命运却并未因此怜悯这个家庭,2021年,一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找到他,神神秘秘地说有个“赚钱的路子”,于海波明知违法,却在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对儿子的牵挂下,鬼迷心窍地答应了。   他跟着朋友偷盗市政变压器,几次行动后分得三万元赃款,这笔钱很快被用于孩子的治疗,可违法的代价也随之而来,不久,警察找上门,他因破坏电力设备罪被判四年有期徒刑。   入狱后,于海波的家庭彻底失去经济支柱,而更大的噩耗接踵而至,服刑半年,他年幼的儿子病情复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凶险,病房里,插满管子的小佳跃躺在重症监护室,意识模糊时嘴里仍念叨着想见爸爸。   张明玉看着儿子日益虚弱,心急如焚,2023年3月,她来到净月监狱探视丈夫,结束时鼓起勇气向狱警提出了那个几乎不可能的请求。   她知道丈夫服刑未满一半,外出探视几乎没有先例,可她实在不愿让儿子带着遗憾离开,女子的话让狱警动容,他们没有简单地拒绝,而是迅速行动起来。   几名狱警当晚去医院核实情况,看到病床上瘦弱不堪的孩子,他们的眼眶也湿润了,回到监狱后,他们连夜向上级提交了申请报告,与此同时,监狱内部掀起了一场自发的善举。   狱警们带头捐款,服刑人员得知于海波的故事后也纷纷解囊,有人拿出微薄的伙食费,有人写下鼓励的话,短短几天,捐款累计近十万元,社会上的慈善机构闻讯也加入进来,为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争取最后的治疗时间。   在各方努力下,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很快批准了请求,2023年6月,于海波在狱警的陪同下,带着手铐脚镣来到吉林省儿童医院,病房里,他终于见到了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儿子。   小佳跃见到父亲,第一句话竟是:“爸爸,你在里面能吃饱吗?”一句童言让于海波泪流满面,他握着儿子的手,轻声安慰:“爸爸很好,你别担心。”   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爱吃排骨炖豆角,早让妈妈点了外卖,想让父亲吃顿热乎饭,可病魔无情,小佳跃虚弱得几乎说不出话,只能勉强挤出笑容。   探视时间有限,外卖还没送到,他便在母亲的劝慰下对狱警说:“让叔叔带爸爸回去吧。”于海波几次起身又俯身,舍不得离开,最终只能含泪转身,那一刻,他多么希望时间能停住,可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几个月后,小佳跃还是走了,留给于海波的只有无尽的悔恨,2024年,他刑满释放,第一件事便是去坟山看儿子,那隆起的小土包成了他心底永远的痛。   他曾以为犯罪能换来救赎,却让自己错过了陪伴儿子的最后时光,出狱后,他常回忆起监狱里那些捐款的狱友和狱警,他们的善意让他感受到法律并非冰冷无情,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故事令人唏嘘,于海波的悲剧源于对儿子的爱,却也折射出家庭在重病面前的无力,狱警的温情执法和囚犯的捐款,展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希望。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从心开始》2024-10-13 父子诀别

0 阅读: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