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来临之前,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叶志平对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顾,反而执着于组织针对地震的疏散演练,他还多次申请资金,要求加固教学楼,当时很多人都说他作为校长不务正业,殊不知,他的做法拯救了很多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震中附近的安县桑枣中学却上演了一幕奇迹:全校2300名师生在短短1分36秒内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 这所学校没有被灾难吞噬,反而成为生的象征,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是校长叶志平——一个在地震前被无数人指责“不务正业”的人,他的故事,既是坚持信念的见证,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 在成为桑枣中学校长之前,叶志平已在学校默默耕耘了十七年,1995年,他终于接过校长的重担,然而他并未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将提升升学率作为首要任务。 相反,他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安全隐患,尤其是那些老旧的教学设施,在他看来,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生命安全才是教育的基石,于是,他开始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一条充满了争议的道路。 家长们对此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一个校长应该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是浪费时间搞什么疏散演练,每逢演练,孩子们从教室跑到操场,耗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少人甚至向教育局投诉,认为叶志平不关心学生的未来,更有人质疑,他一次次申请资金加固校舍,究竟是为了什么? 然而叶志平不为所动,他注意到,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质量令人担忧,楼板缝隙里填充的不是坚固的水泥,而是脆弱的水泥袋;承重柱的直径只有37厘米,远低于安全标准;楼梯栏杆摇摇欲坠,仿佛随时可能断裂。 他将这些问题视为潜在的威胁,决心彻底改变现状,为此,他多次向教育部门争取预算,甚至不惜顶着“劳民伤财”的骂名。 他拆除了与教学楼相连的危厕,那里因多年污水侵蚀早已不堪重负,接着,他组织工人清理楼板间的填充物,用真正的混凝土重新加固,随后,他又将22根承重柱加粗到52厘米,每一根都亲自验收。 这些举措耗资不菲,教育局的拨款有限,他甚至通过募捐筹集资金,施工队一度觉得他的要求过于苛刻,比如在外墙大理石的四角打洞钉上螺丝钉,只为防止地震时石板脱落伤人,这样的细节,在当时看来近乎偏执。 与此同时,叶志平从2005年起推行全校消防演练,每周开设安全教育课,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紧急疏散,他为每个班级设计了详细的撤离路线。 师生们在反复训练中逐渐熟悉流程,甚至形成了条件反射般的反应能力,然而这一切在很多人眼里却是多余的,家长抱怨孩子的时间被占用,老师私下嘀咕他不务正业,甚至有人怀疑他借工程谋取私利。 面对这些非议,他总是平静地说:“非议是暂时的,孩子们的安全是永恒的。”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毫无预兆地爆发,当时,叶志平正在绵阳开会,未能第一时间赶回学校,然而,他多年的努力早已为桑枣中学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 地震发生时,师生们没有慌乱,而是按照平日演练的步骤迅速撤离,低楼层的学生率先冲出,高楼层的学生有序跟进,1分36秒后,全校2300人整齐地站在操场上。 加固后的教学楼虽然部分坍塌,却没有立即垮塌,为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外墙的大理石也因螺丝钉的固定未脱落砸伤人,当叶志平历经艰辛徒步赶回学校,看到这一幕时,他泪流满面。 那些曾经的质疑和责难,在此刻化作了无声的肯定,家长们从抱怨转为感激,纷纷为自己的误解感到愧疚,与周边学校伤亡惨重的景象相比,桑枣中学的“零伤亡”无疑是个奇迹。 叶志平却没有停下脚步,地震后,他迅速投入到灾后自救中,组织清理废墟,搭建临时教室和宿舍,尤其对即将中考的初三学生,他安排老师分组送资料、指导复习,确保他们的学业不受太大影响。 他亲自参与搬运救灾物资,即使年过五十,也从不喊苦喊累,然而长期的操劳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2011年6月,正值中考季,他因突发脑溢血住进医院。 得知学校中考成绩依然名列全县前茅,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却再也没有醒来,享年57岁,叶志平的离世令人惋惜,但他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 桑枣中学的奇迹传遍全国,他的疏散演练模式被广泛推广,推动了学校安全教育的改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另类”校长的价值,称他为“史上最牛校长”。 他用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守护生命,他的坚持,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株洲日报2023-5-9《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纪念汶川地震15周年》
一学生哭惨了,考研初试408分,报考的是东南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考研成绩专业排名
【37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