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刷到一个帖子,上海某知名大学外语学院就业率不到8%,这件事对我们高考填报有何启发呢?首先专业对就业的影响力远大于学校和城市,上海市的重点名校,城市和学校都占据了,为什么就业一塌糊涂呢,就是因为专业不行。
在2000年以后,因为加入世贸的原因,国内外企数量骤增,国内民企的外贸份额也剧增,导致外语外贸人才缺口巨大。因为当年大学生数量比现在少很多,所以当年国内外语外贸类人才可谓非常紧俏,就业率和待遇都非常高,当年全国大学薪资排行榜,外语外贸类大学常年位居前几名。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大环境早就今非昔比,外语外贸类不但跌下神坛,而且成为了就业最难的红牌专业,甚至很多名牌大学的外语外贸类专业也极难就业。
高中数学成绩好,大学数学未必能学明白,但是高中英语成绩好,大概率大学英语学的也不错,所以很多英语较好的文科生,高考填报直接锁定英语专业,但是学的好一定有用么?学英语专业如果不去公费师范生,那么基本你就把路堵死了。英语专业除了当老师以外几乎没有岗位,考公也只能考三不限,而当老师的门槛非常高,大学老师基本都要本硕博985而且还有非升即走。中小学老师也要参加考试,热门城市的中学教师基本都要硕士起步,很多好点的中学必须985名高校和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才能报名,而且动辄几百人几千人抢一个岗位,这绝不是普通孩子能得到的机会,除非去那种偏远地区才有上岸的可能。虽然研究生在扩招,但是很多名校的保研率也在提高,留给考研的名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重点大学的某些专业已经不再招收考研的,只给保研的,某知名师范大学的学科类专业,基本没有考研名额,所以学科类专业如果你没读到公费师范生,基本就是妥妥的天坑。
除了英语以外的外语专业称之为小语种,小语种专业在2000年后曾经是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不但工资高而且供不应求,但是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小语种专业几乎没有岗位,英语专业还有考中学教师的可能,而小语种专业现在堪称是屠龙之技。那么学到小语种专业的同学该怎么办呢?第一就是转专业,如果转专业不成功,那么可以考虑考研换一个专业,如果不想考研而且转专业没成功,那么可以考虑辅修一个专业,比如财务管理等,这样你就等于多一门技能,如果理科孩子可以考虑辅修计算机,虽然计算机就业远不如前,但毕竟转入门槛较低。掌握一个技术外加小语种的加持,将来可以考虑出国就业,这对于小语种的孩子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