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原民航沈阳管理局政委徐兴华大校溘然离世,遗愿是“葬回故乡”。他

时说历史 2025-04-01 12:21:11

1986年12月,原民航沈阳管理局政委徐兴华大校溘然离世,遗愿是“葬回故乡”。他的子女找到金寨有关部门,却得到回复:“按照规定,不能葬在我们这里。”多年后,金寨县又派人来,讲:“我们弄错了。”

徐兴华,1919年出生在安徽六安县麻埠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13岁那年,他听说红25军招人,毅然告别爹妈,扛起枪上了战场。1932年的中国,兵荒马乱,小小年纪的他跟着队伍四处征战,1934年还参加了红25军的长征。那一路上,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布,枪林弹雨里,他从没想过回头。

解放战争打响后,他凭着胆识和韧劲,带着部队冲锋陷阵,战功不少。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闲着,1950年代初调到空9师干副政委,后来升任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国家需要人手搞民航建设,他又转业到地方,成了民航沈阳管理局的首任政委。干这份工作,他一丝不苟,把东北的民航事业搞得有声有色。

1982年离休后,徐兴华没想着享清福。他惦记着红25军的老战友和那段艰苦岁月,主动参与军史编纂工作。那几年,他拖着上了年纪的身体,走遍了大江南北,找老兵聊天,翻档案查资料,就为了给后人留下点真实的历史。

结果忙活没几年,1986年初,他查出得了癌症。12月,他在沈阳病逝,享年67岁。临走前,他拉着儿女的手,喘着气说要葬回故乡。儿女们知道,老爷子13岁离家后就没回过几次,这次是想落叶归根,陪着爹妈。

老爷子走后,子女们收拾心情,带着骨灰回了安徽。他们先去了六安县,想找块地安葬,可县里说没统一的墓地,建议去别处问问。于是,他们又跑到了旁边的金寨县,想着“红军山”陵园挺合适,毕竟父亲是红军出身。到了那儿,他们把徐兴华的履历递上去,满怀希望等着答复。

谁知,金寨县的干部翻了翻资料,说了一句:“他籍贯是六安县麻埠镇,不是我们金寨的,按照规定,‘红军山’只葬金寨籍的老红军。”这话像一盆冷水,泼得子女们心里拔凉拔凉的。他们不甘心,又跑了几趟,找人解释,说麻埠镇离金寨这么近,老爷子又是红25军的老人,怎么就算不上金寨人了。可无论怎么说,人家就是死守规定,没一点商量的余地。没法子,他们只好先把骨灰带回沈阳,心里憋着一口气,却也不知道该找谁说理。

这事儿一拖就是好些年。期间,子女们也没闲着,时不时打听政策有没有变化,可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直到有一天,金寨县突然派人找上门来,说了一句话:“我们弄错了。”原来,行政区划早就变了,麻埠镇被划进了金寨县。当年那句“不能葬在这儿”,纯粹是信息没跟上,闹了个大乌龙。

核查后,他们确认徐兴华是金寨籍的老红军,完全符合“红军山”的安葬条件。金寨县的人挺诚恳,表示了歉意,还说欢迎把骨灰迁回去。子女们听完这话,心里五味杂陈——既感动于父亲终于能回家,又感慨这事儿怎么就拖了这么久。

没过多久,他们带着骨灰再次踏上回乡的路。这回,金寨县那边安排得挺周到,陵园的人提前准备好了一切。墓碑立起来,上面刻着徐兴华的名字,还有“红25军老战士”的字样。子女们看着墓碑,心里总算踏实了点。老爷子13岁离家,54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土。这一路,他为国尽忠,没能尽孝,如今总算能安安心心陪着父母了。

徐兴华这个人,他不是那种书里写得天花乱坠的大英雄,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凭着一腔热血走上了革命路。他没啥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长征时,他在队伍里扛枪,饿了忍着,累了咬牙;打仗时,他在阵地上指挥,拼了命也要守住阵地;转业后,他在民航岗位上干实事,一步一个脚印。离休了,他还不肯歇着,非要去修军史,把老战友们的故事留下来。他这辈子,没为自己多想啥,唯独临走前惦记着故乡,想着爹妈。这份朴实的情感,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这事儿还不光是个人的遗憾,还能看出点别的东西。比如那时候的基层办事效率,信息不通、政策僵化,多少好心愿就被这些东西挡住了路。金寨县后来能主动认错,也算有点担当,可要是当初多查查、多想想,会不会就不用拖这么久了?当然,这也不是谁故意使坏,就是那年代的局限性罢了。

0 阅读:4707

评论列表

swan

swan

3
2025-04-01 20:46

扯……一个县连一个镇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

用户10xxx47

用户10xxx47

2
2025-04-02 11:29

卧槽,还有不要老红军的?现在还不得供起来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