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出上联“一人一碗一口锅”,秀才巧对下联,寡妇羞红脸嫁良人。   在中国古代,

寡妇出上联“一人一碗一口锅”,秀才巧对下联,寡妇羞红脸嫁良人。   在中国古代,除了春节时百姓喜欢挂灯笼、贴对联,在其他值得欢庆的时刻,也要写几副对联以示喜悦。   因此,自从对联诞生以来,便成为中华民族喜爱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   对联,也叫楹联,因其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有营造意境,抒情言志等表现能力,故而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钟爱,进而诞生了不少流传甚广的传世名作。   至于民间,关于对联的神来妙笔更是比比皆是,且常伴有或幽默、或讽刺的小故事,被广为流传。   据说,宋朝的文坛大家苏东坡,就曾凭借一副精妙绝伦的对联,讽刺过一位欺世盗名的高僧,被不少文人学子所称快。   这名僧人是一位名寺高僧,对外一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模样,内里却是个道貌岸然、品行不端之徒。   苏东坡知道此人行径,对他嗤之以鼻。谁知,一日外出游玩,竟遇见了那个和尚。   和尚不知苏东坡知晓自己,死活都想从大文豪手中为寺庙求取一副对联。   苏东坡看他不顺眼,提手便写下: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而这副对联,恰巧就隐含了“秃驴”二字。   和尚学识低微,读不懂其中含义,乐呵呵地将对联挂在寺院中,往来过客,但凡能读懂的人无不佩服苏东坡的文才与智慧。   当然,除了这样的讽刺,古人还常以对联寄情。其中,由对联牵起的良缘小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相传,前清时,有一户人家,丈夫戍边去世,过门半年多的妻子就成了寡妇。   因身后无子,寡妇在家中的日子异常艰难,婆家视为扫把星,娘家缺吃少穿,不想再添她这个累赘,寡妇只能守着破败的屋子挣扎过活。   平日里尚不能吃饱,隆冬时节,对于她而言更是难熬。于是,依旧在寒冬腊月里在井边替人洗衣服的她联想起破败的家,便开口吟道:一人一碗一口锅。随即苦笑自己命运的轻贱。   不料,身后一个男子声音接话道:单床单被单身人。   寡妇大惊,扭头一看,竟是主人家中的私塾先生。原来,先生本是个秀才,因家道中落,无法继续学业,这才到大户人家当了个教书先生。 寡妇见男子孑然一身,气质却不同于武夫般粗鲁,便暗许芳心。不想,先生同情寡妇的遭遇,同样动了爱慕之心。   不久,先生便请了媒婆,去寡妇家说亲。由于寡妇早已经无牵无挂,遂与门房成亲,重新找到了归宿。   除了以上这些民间故事,对联同样是古代帝王们展示文采,休闲娱乐的文化活动。其中,乾隆皇帝最为钟情。   据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联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诞生了纪晓岚、曾国藩等许多对联高手。乾隆皇帝各地巡弋的时候,也到处题“御联”。   有这么一年,乾隆皇帝照例微服私访。在一户人家门口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写“数一数二人家”。至于横批,更是狂妄,居然公然写着“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读完此联是龙颜大怒,立刻就命人将主人家给押了出来。   乾隆皇帝强压怒火,训斥主人说:“平民百姓,怎么敢如此大胆,你是要斩了谁?”岂料,主人眨巴着眼睛回答:“我写我儿子,关你们什么事儿呢?”   原来,这户人家生有三子。长子为更夫,次子是卖粮食的小贩,三子是个厨子。   更夫每天的工作就是夜里敲梆子,所以上联的惊天动地,说的就是长子; 次子每天在市集上帮人称粮过称,计数时就一、二、三地念,下联的“数一数二”形容的就是他称粮的样子; 三子这个厨子每天除了替人炒菜之外,还需杀鸡宰牛,恰巧暗合了横批的“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听了主人的解释,一时觉得自己有些唐突,以大笑掩盖了尴尬。临走时,不仅没有治主人的罪,还对那副对联大加赞赏。   如此这般的对联故事,在正史、野史中比比皆是。不仅记录了古人生活中的点滴乐趣,更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时至今日,虽说文学的主流大多被小说、杂文、散文等文体所占据,但是不可否认,对联始终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充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即便千年已逝,我们仍然不忘,春节那天,要为自己的家门张贴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而这副对联,也始终坚守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期盼。

0 阅读:4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