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毛主席乘车赶往西柏坡,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被一阵阵哭声吸引了注意,原来路边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姑娘,鲜血从她的鼻子里流出,生命垂危。 1948年的春天,解放战争已进入决胜阶段。5月的一天,毛主席乘坐一辆陆军吉普车,正从城南庄赶往西柏坡,准备在那里建立中共中央所在地。山路崎岖,车队缓慢前行,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卫士阎长林一路上高度警惕,目光不断扫视路边的山体和草丛。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路边的一处草丛,那里隐约有人影晃动。他立即握紧了手中的枪,眯起眼睛仔细观察。 "那是什么人?"阎长林心里警惕起来,"山区容易有埋伏,不能掉以轻心。" 随着车子渐渐靠近,阎长林终于看清了——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怀里抱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小女孩脸色苍白如纸,鼻子不停地流着血,看起来情况十分危急。一阵阵微弱的哭声传来,那是母亲绝望的哭泣。 正当阎长林确认不是特务埋伏时,毛主席已经注意到了路边的异常。他敏锐地从车窗看到了那对可怜的母女,立刻喊道:"停车!" 吉普车戛然而止,扬起一阵尘土。不等阎长林反应,毛主席已经跳下车,大步走向那对母女。卫士们紧张地跟上,生怕有什么意外。 毛主席走到母女身边,蹲下身来,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关切地问道:"孩子怎么了?" 女人泪流满面,断断续续地回答:"主席,孩子病了好几天了,高烧不退,我正带她去镇上看病,可是走到半路,她就这样了......" 毛主席皱起眉头,立即转身招呼:"朱医生,快来看看!" 随行的朱仲丽医生赶紧拿着医药箱跑过来,仔细检查了孩子的情况。她听了听孩子的胸口,摸了摸脉搏,又量了体温,神色凝重地说:"孩子伤风感冒引发高烧,情况很危急,但还有救。" "需要什么药?"毛主席急切地问。 "需要青霉素,"朱医生犹豫了一下,"但是我们只剩最后一支了,这是留给主席应急用的,平时您生病都舍不得用......" 周围的警卫员和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的条件下,青霉素比黄金还珍贵,是救命的稀缺药物。 毛主席却没有丝毫犹豫,他语气坚定地说:"我的命是命,孩子的命就不是命?快点拿出来,救人要紧!" 朱医生不敢再犹豫,立即从药箱里取出那支珍贵的青霉素,为小女孩注射。毛主席全程守在一旁,眼睛里满是关切。渐渐地,小女孩的呼吸开始平稳,脸色也有了些许红润。 大约过了半小时,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微微睁开了眼睛,虚弱地叫了一声:"娘......" 看到小女孩苏醒过来,毛主席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孩子的母亲抱着女儿,不停地道谢,眼泪止不住地流。毛主席扶起跪在地上的妇女,安慰道:"不用谢,孩子能好起来就是最大的欣慰。" 临别时,毛主席看着母女俩的背影,若有所思地对身边的同志说:"当时我应该把她们带在身边,把孩子的病彻底治好。"这句话,他后来提起这对母女时常常重复,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牵挂。 这一幕场景,让人不禁想起早年毛主席对贺子珍说过的一番话:"我这个人,最看不得穷人的眼泪,看到他们落泪,我也跟着落泪。"这不是随口而出的感慨,而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体现,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战争年代,一支青霉素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但毛主席深知,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的生命健康,不能仅靠领导人的临时施舍。建国后,他多次深入农村调研,亲眼目睹了农村医疗条件的落后。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上震怒地批评道:"医疗资源90%在城市,只有10%在农村,你们不如改名叫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这一番话掷地有声,直指当时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的现实。 正是在毛主席的强烈推动下,新中国开始了一场医疗卫生领域的革命。他提出了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要求卫生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农村。随后,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广泛推行,大批医务人员被派往乡村,同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赤脚医生",他们虽然没有正规医学院的文凭,却解决了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的燃眉之急。
1948年5月,毛主席乘车赶往西柏坡,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被一阵阵哭声吸引了注意
暖阳温暖人心
2025-03-31 22:25:51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