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4月,游击队女队长李林击毙6名日军后被包围了,24岁的她温柔抚摸着怀孕3个月的肚子,随后毫不犹豫举起枪,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了自己的头部! 李林站在洪涛山顶,握紧了手中的驳壳枪。四面是日军的重重包围,她已经负伤多处,弹药几近耗尽。在这1940年4月26日的生死关头,24岁的她轻抚腹中已有三月的胎儿,眼神坚定地将最后一颗子弹上膛。这位在晋绥边区赫赫有名的女游击队长,终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那是在1916年,她出生在福建龙溪县,原名李秀若。命运多舛的她三岁时被李氏夫妇收养,1918年随养父母远赴印度尼西亚避难。 "我们虽然在海外,但血脉里流淌的永远是中国的血。"养父经常这样教导她。为了让李林不忘根本,养父不顾殖民当局的禁令,自己创办了一所华语小学,九岁的李林就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 十四岁那年,李林跟随养母回到祖国,在厦门集美中学求学。这所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的学校,为她打开了崭新的世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少女李林加入了集美抗日救国义勇队,在她稚嫩的日记本上,写下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铮铮誓言。 1933年,李林考入上海爱国女中继续学业。这座繁华都市的背后,是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和蓬勃发展的革命活动。她加入了"抗日救亡青年团",开始了更加积极的爱国行动。 "这面旗帜代表着我们的尊严,决不能倒下!"在一次学生游行中,李林担任民国大学方阵的旗手,即使头部被警棍击中流血不止,她仍然紧握校旗坚持到游行结束。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所有在场的师生为之动容。 1936年底,经过组织考验,李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她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山西参加军政训练班。在训练班中,李林担任女生连(十一连)连长兼党支部书记。那个曾在书本中读到花木兰故事的女孩,如今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从军梦想。 "落马了没关系,爬起来再来!"训练场上,李林不断地从马背上摔下来,但她每次都咬牙爬起,继续训练。为了练习在马背上持枪射击的本领,她甚至练到双肘磨出血来。几个月后,昔日文弱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身手矫健的女战士,能在飞驰的马背上手持双枪,百发百中。 "阎老西,你口口声声说自己为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那请问你们晋绥军有什么战绩可以拿出来说?"1939年3月,在秋林镇的一次会议上,李林毫不畏惧地站起来质问阎锡山。这位满口抗日却实际消极应战的山西"土皇帝",当场气得七窍生烟,却无言以对。 面对权贵的李林从不低头,但面对百姓她却温情似水。在雁北地区的日子里,她不仅带领游击队打击日伪军,还经常为根据地各支队举办培训班,为抗日战争培养了数百名优秀干部。她的名声很快传遍晋西北,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她为"双枪女侠"。1940年,李林被选为雁北地区的代表参加西北军民代表大会,贺龙亲自接见并称赞她是"八路军的女英雄"。 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战士,自然成为日军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军甚至高价悬赏她的人头。1940年4月,日军调集了一万多人对晋绥边区展开大规模扫荡,李林和雁北支队成为重点打击目标。 4月26日,李林奉命带队掩护晋绥边区特委机关及群众数百人撤退至洪涛山一带。突然,当地群众报告大批日伪军正朝这个方向包围过来。特委机关需要时间销毁重要文件,但不能用火烧,以免暴露位置。当文件终于销毁完毕,500多人的队伍却已被敌人重重包围。 危急关头,李林找到特委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我率领骑兵营向东南方向突围,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特委机关可以趁机带领群众向西北方向转移。"特委考虑到李林和骑兵营的安危,起初并不同意这个计划。 "现在部队行动缓慢,只有我的骑兵营速度最快,能够突出重围,引开敌人。"李林坚定地说,"这是唯一的办法!" 最终,特委同意了李林的建议。她召集骑兵营的战士们,简单说明了情况:"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特委机关和群众安全脱离敌人的包围。"战士们听后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誓死完成任务。 李林一马当先,带领骑兵冲向东南方向的伪军,左右手各持一把驳壳枪,沿途击毙了多名敌人。骑兵营的突然冲击确实吸引了日军指挥官的注意,他判断这就是八路军主力,立即调集兵力展开追击。 就在骑兵营即将摆脱追击的时候,李林发现几名战士因马匹不给力而落在后面,被敌人缠住。她毫不犹豫地带领几名战士折返营救。在她的英勇冲杀下,落后的战士成功脱险,但李林自己却陷入了重围,身上多处负伤。 伤重失血的李林爬上一座小山顶,依靠大树与敌人周旋。当日军靠近时,她突然开火,连续击毙了六名敌人。但更多的敌人很快围了上来,她的子弹已经打光。这时,李林的战马也被击中倒下,她自己也中弹受伤,腿部和左手被打穿。
我是壮族,老公是汉族,给儿子上户口的时候,我把儿子的民族填成壮族,老公跟我大吵了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