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不当冤大头!尼日尔“背刺”一事还没结束,但中方投资的凯大吉水电站,用不了多久也要竣工,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再次驱逐…… 坎大吉水电站,英文名叫Kandadji Dam,位置在尼日尔河上,离首都尼亚美180公里左右。这项目不是一天两天蹦出来的,早在2000年代初,尼日尔政府就琢磨着要建个水电站,解决电力和灌溉两大难题。尼日尔这地方,穷得叮当响,电力缺口大得吓人,大部分地区连灯都点不亮。农业是命根子,可干旱和水资源稀缺让庄稼长得艰难。这座水电站要是建好了,能发电还能灌田,对尼日尔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2010年前后,中国企业插手了这事儿,葛洲坝集团带着资金和技术来了。中尼双方一拍即合,签了协议,中国负责建,尼日尔出地皮和政策支持。项目目标很明确:装机容量13万千瓦,年发电1.3亿千瓦时,够几十万户人家用,还能灌溉上万公顷农田。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带一路”在非洲落地的又一招牌项目,大家都想着把它干漂亮。 工程可没那么好干。尼日尔在撒哈拉沙漠边上,气候干热得要命,工地条件苦得不行。加上当地安全形势乱,武装冲突时不时冒出来,工程进度老被拖后腿。2011年,尼日尔闹了一次政变,政府换人,项目直接停摆。好在中国企业没撂挑子,等局势缓和后接着干。坝体一点点起来,水库开始蓄水,设备也装上了,眼瞅着就要大功告成。 可谁也没想到,2023年7月,尼日尔又来了一场军事政变。总统巴祖姆被赶下台,军政府接管了国家。这帮人一上台就喊着“国家利益至上”,开始查外国投资项目,中资企业首当其冲。2024年初,尼日尔财政部甩出一份报告,说外债压得喘不过气,占GDP的40%多,指责中国贷款条件太狠,项目分账不公平。这话一出,国内国外都炸了锅。 军政府可不光说说,他们动真格了。2024年3月,军方直接派人闯进能源部,把中国企业代表轰出去,限48小时离境,理由是“环保不达标”和“税务有猫腻”。中石油的办公室被封,账户被冻,连一家中资酒店都被停业,说是“歧视当地员工”。这波操作来得太突然,中国企业压根没反应过来。 尼日尔这招明显是想重新洗牌。他们盯着坎大吉水电站,琢磨着把控制权抢过来,或者把债务条款改得对自己更有利。军政府头头在电视上喊得欢,说外国企业“剥削资源”,但压根不提这些项目给当地修了路、建了厂、雇了人。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这是想拿中国开刀,给国内老百姓画个大饼,转移经济烂摊子的注意力。 中国企业也不是吃素的。面对这顿“背刺”,他们没撤,反而铆足劲儿加速施工。工地上机器24小时不停,工人加班加点,就为了早点把水电站弄完。干嘛这么拼?因为这项目不光是钱的事儿,更是战略筹码。中企早有准备,合同里塞了保护条款:尼日尔要是敢毁约,中方能冻结他们在海外的资产,还能上国际法庭告他们。关键设备上还加了技术锁,没中国授权谁也开不了机,想抢都没门儿。 中国政府也坐不住了。外交部直接发声,说尼日尔这做法违反国际法和双边协议,伤了两国感情,要求他们赶紧收手,别把事儿闹大。国际上,有人看热闹,有人分析。西方媒体逮着机会说中国在非洲碰壁了,但更多人觉得,尼日尔这乱局是自己作的,跟中国项目本身没啥关系。 坎大吉水电站要是真竣工,对尼日尔好处多得数不过来。电力有了,工厂能转,农民能种地,经济慢慢就能喘口气。可军政府短视得很,眼里只有眼前的政治压力,没想过长远发展。他们拿“民族主义”当幌子,实际是给自己挖坑。撕了协议,尼日尔等于自绝后路,谁还敢来投资? 中国这边呢,态度很清楚:合作可以,但绝不当冤大头。非洲是“一带一路”的大舞台,尼日尔资源不少,潜力不小,中国不想放弃这块地儿。所以一边赶工,一边跟军政府谈,摆事实讲道理,想把事儿摆平。毕竟,项目成了,对双方都有利。
尼日尔军政府“变脸”背后:中国在非利益博弈与反击之道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