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

百年战争录 2025-03-29 13:54:50

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      

张震,这位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人熟知,其成长经历与革命生涯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同样令人深思。他的名字,与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 1914年10月5日,张震出生于湖南平江长寿镇。彼时,他的生父吴奇才早已过世,母亲余朵莲艰难抚养四个孩子,最终不得不将他送给张继伦、吴命媛夫妇抚养。 从小的困境让张震对生活有了早熟的理解,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 6岁时,他进入高级小学读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受到中国传统英雄故事的影响。 7岁那年,张震第一次接触《说岳全传》,书中岳飞的英勇事迹让他深深折服。他崇敬岳飞的忠义精神,并注意到岳飞的儿子名字均为“雨”字头单字,如云、雷、霆、霖。由此,少年张震自改名为“震”,以示对岳飞的致敬,并以此勉励自己勇敢无畏、追求正义。 张震的少年时期,伴随着家庭的窘迫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种生活背景赋予他敏锐的社会意识。面对战乱和动荡,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1938年,张震加入革命队伍,开始了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一生。 在这个决定性时刻,他不仅选择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也注定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兴衰融为一体。 同年,张震与河南洛阳姑娘马龄松相识。 初见时,两人都身处战乱中的抗日战场,革命的紧张与残酷让这次相遇显得平淡无奇。然而,这位温婉坚韧的姑娘在张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战争的节奏太快,两人只能匆匆别离,甚至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会再续缘分。直到1940年,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生活渐渐趋于稳定。张震再次回忆起初见马龄松的情景,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历历在目。在这个背景下,他与马龄松重新联系,并在同年3月31日经组织批准结为伉俪。 这段婚姻充满了革命家庭的特质,不仅基于感情,也因共同信仰和使命感而更加牢固。两人的生活并不平坦,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危险与困难常常笼罩着他们的家庭。1941年,张震和马龄松的第一个孩子降生。然而,幸福并未长久,这个刚满月的孩子在一次夜间行军转移中夭折。这个悲剧成为两人心中的痛,但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张震的革命事业与马龄松的支持密不可分。马龄松,192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抗战中表现出色,历任多个基层和中层职务,包括新四军游击支队竹沟教导队学员、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等职。她既是张震的伴侣,也是革命路上的战友。她的勇敢和才干,为两人之间的感情增添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继续为国家军事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而马龄松则转向地方经济管理领域。她历任江苏省轻工业厅计划财务处处长、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财务处处长等职务,在经济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人虽分属不同岗位,但始终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强大共同努力。 张震的名字,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从平江的一个普通家庭出发,历经战火与磨难,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军事领导者。他的选择、坚持和牺牲,书写了无数革命者共同的命运。他的生活中既有民族英雄般的伟岸形象,也有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无声坚韧。 张震与马龄松的结合,是革命年代爱情与信仰交织的真实写照。他们以家庭为支点,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这种革命伴侣之间的深厚感情,不仅见证了彼此在战火中的守望与依靠,也传递出一种对信仰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1985年3月9日,一纸调令从中央军委发出,张震被免去了副总参谋长的职务。当时,他已经70岁了,按理说到了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张震原本打算就此告老还乡,安度晚年,却没想到组织上另有安排。 就在张震准备退休不久,上级又给他派发了新的任务——出任国防大学首任校长。这个消息着实让张震吃了一惊,他从军几十年,还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大学校长。对于这个新职位,张震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有些忐忑。毕竟,国防大学是一所新成立的高等学府,肩负着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重任。张震担心自己是否能胜任如此重要的工作。 然而,作为一名党的好干部,张震始终秉承着"服从组织安排"的原则。既然组织上作出了决定,他就必须坚决执行。张震暗暗告诫自己,虽然校长的职责有别于军事指挥,但"兵头将尾"的精神不能丢。他要像带兵打仗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国防大学的建设中去。 张震在国防大学工作的日子紧张而充实。为了学校的发展,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从70岁一直干到74岁,张震才向组织提交了退休申请。回想起国防大学的那段岁月,张震感慨万千。他庆幸自己在晚年还能为党和国家尽一份力,为国防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这份光荣和自豪,将永远铭刻在张震将军的心中。

0 阅读:56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