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常德会战,巾帼英雄周咏南拿着长刀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一番激烈战斗过后,他劈死了5名鬼子。而她的钢盔也被敌人击落,露出了长发,日本鬼子才发现,这名勇士竟然是女儿身。
清光绪三十年秋,周举来到湖南祁阳县,住在周鹿卿家中。周鹿卿有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周咏南,年仅四岁时便受到父母的宠爱。次年,周鹿卿决定请周举教授七个儿子练习武当武术,周举虽有些推辞,但最终答应开设武馆,教授武术。5岁的周咏南也要求跟随哥哥们一起学习武术,尽管父亲起初不愿意,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
周举设立了严格的规矩,每逢单日学习文化,每逢双日练习武术,文武并重。在学习文化时,徒弟可以回家拿取物品,也可以与家人见面;但练习武术时,禁止徒弟回家,也不允许任何人打扰,练功期间闭门谢客,尤其是每天拂晓前的练习,任何人不得缺席。周咏南天资聪慧,学习勤奋,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武术技巧,她总是能够迅速掌握,很快便超过了她的师兄们。
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周咏南不忍看到一些有志的女子因此而堕落,于是于1929年在祁阳设馆教学,广招女弟子。女子开馆教学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社会上也时常传出一些流言蜚语。然而,周咏南的初衷只是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女子学会自立立身的技能。
经过了八年的教学,周咏南逐渐意识到她所学的许多技能已经逐步被时代淘汰。正当她陷入迷茫,思索未来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导致成千上万的孤儿寡母背井离乡,死于荒野。周咏南看到这一切,深感痛心,悲愤之情难以言表,她怒斥道:“日寇不灭,难以为家。” 这一刻,她的内心再度燃起了革命的火焰,决心投身抗日救国的事业。
1939年,周咏南母子二人一同报考黄埔军校。年轻力壮的黄天顺利通过,而周咏南却因年龄问题遭到拒绝。面对考官的回绝,周咏南义正辞严地表达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她的一番话打动了考官,最终以破格录取的方式,成为了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
周咏南的事迹传到了蒋介石耳中,他在毕业典礼上特地嘉奖了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学员。毕业后,周咏南没有被分配到前线,而是在后方从事政治工作。但是,安逸的后方生活并不是她所追求的。周咏南主动请缨,希望能到一线部队冲锋陷阵,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1943年,日军在常德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周咏南率领女兵连奋不顾身地投入战斗,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在战斗中,周咏南凭借娴熟的武艺和高超的指挥才能,带领女兵们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随着战事的胶着,双方很快就进入了白刃格斗阶段。周咏南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如同一台杀戮机器,所向披靡。她一个人就砍杀了五名日本兵,英勇无畏的身姿令人震撼。
就在周咏南与第六名日军肉搏时,一记猛击打落了她的钢盔,长发瞬间飘散开来。日军这才发现,眼前这个不可一世的中国军官竟是一名女子。他们惊骇不已,难以置信一个女人竟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周咏南没有因性别而放慢攻势,反而更加凶猛地向敌人发起冲锋。即便右腿负伤,她也坚持战斗,直到战友们强行将她送往医院。在医院里,周咏南一直惦记着战场,她恨不得伤势快点痊愈,好重新回到前线与敌人拼杀。
1945年,随着日本宣布投降,周咏南心中的报国之志终于得以实现。然而,她并未因战争胜利而停留在战场上,而是果断地做出了人生的又一重要决定——退伍,回到故乡祁阳,继续担任小学教员。周围的人对她的选择不以为然,甚至笑话她“蠢”,明明有着更高的职位和厚禄,却偏偏选择放弃。但周咏南只是淡然一笑,并没有理会他人的看法。
周咏南的儿子黄天,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6期,分配到第六战区担任少尉排长。黄天勇敢作战,命运也较为偏爱他,他是同期同学中少数几位多次参加重大战役并成功存活下来的黄埔军官之一。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黄天已经晋升为少校营长。然而,黄天与母亲周咏南的选择截然不同,长时间在军队中服役使他深受国民党反动思想的影响。黄天积极参与国共内战,给人民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凭功晋升为中校团长。
得知儿子黄天在华北与人民解放军交战的消息后,周咏南心如刀绞,几次写信劝他离开战场,回家休养。1947年,周咏南带着儿媳和孙子赶到湖北广水,含泪劝说儿子回家,并向部队长官倾诉自己的痛苦。直到1949年1月,黄天随部队在北平起义,并最终参加了解放军,周咏南的心才稍微放下,脸上露出了笑容。
周咏南母子从军的事迹,成为了湖南人民为国捐躯的典型代表。类似的热血青年,湖南还有许多,如王光亚、黄福荫、彭中志、谭昆山、湛仲英、刘超波等,他们为抗战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湖南为抗战输送了200万兵员,成为全国征兵最多的省份之一。据曾任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的蔡杞材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37年到1945年,湖南共征集兵员超过176万人,招募兵员超过25万,累计人数超过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