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52年深秋,中南海侧门台阶上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手里攥着封信,操着湖北口音直嚷嚷:“我要见润之兄弟!”警卫员盯着他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心里直打鼓——这年头冒充主席亲戚的可不少。 可当那封皱巴巴的信递到毛主席手里时,菊香书屋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毛主席三步并两步冲出来,一把搂住老汉肩膀:“其升兄啊,见面太晚喽!” 你猜这老汉是谁? 正是湖北大冶的铁匠朱其升。 四十年前,长沙新军招兵处来了个穿长衫的书生,嚷嚷着要参军救国,可规矩得找个老兵担保。 路过的朱其升一拍胸脯:“这兄弟我作保!”那年头当兵得自带铺盖,他愣是把自个儿的新棉被撕成两半,和毛润之挤一个被窝睡觉。 半夜里润之教他认字,他教润之修枪栓,仨人还在枫树林里撮土为香拜了把子。 谁能想到,那个讲《三国》讲到战友打呼噜的小书生,后来带着穷苦人打下了江山? 1950年村里挂主席像,朱其升盯着画像左看右看,冷不丁蹦出一句:“这不是润之兄弟嘛!”媳妇笑得直拍大腿:“你要能跟主席攀亲戚,我明儿就上天摘月亮!” 老汉倔脾气上来,连写六封信都石沉大海。 最后还是夜校老师帮忙,信才拐弯抹角送到中南海。 毛主席拆开信纸,看见“其升兄”仨字,眼眶立马红了。 那200块钱稿费寄到铁匠铺时,全村都炸了锅——够买三头大黄牛哩! 进京那日,朱其升把信缝在裤衩内兜,火车上三天三夜没敢合眼。 进了书房,润之兄弟拉着他手直念叨:“当年要不是你们分我棉袄,教我打枪,我早冻成冰棍咯!”临走塞给他500块钱办铁器社,还特意交代:“这是我自个儿的稿费,不花公家钱。” 如今大冶街头,“和平油布伞厂”的老照片还挂在合作社墙上。 朱其升逢人就举着主席回信:“咱不能给润之丢面儿!”有乡亲问他咋不找主席讨个官当,老汉烟袋锅一磕:“他有江山要守,我有锄头要抡,各尽其分嘛!” 话说回来,当年兵营里三个穷兄弟:一个成了开国领袖,一个守着几亩薄田,还有个铁匠带动乡亲办厂子。 这世道变得天翻地覆,可那份乱世里的兄弟情,咋就像老酒越陈越香呢? 各位看官,你们说这世上还有比金子更闪亮的情义吗?
中国湖北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