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1岁的莫言凭着谎报“高中学历”入伍,在离家300里的黄县当兵。在部队里吃的第一顿饭时,莫言一口气吃了12个馒头,另一个老乡新兵吃了18个,吓得管伙食的后勤兵找到司务长哭诉:“遭了,队里来了两个大肚汉!” 1976年冬天,山东高密县的征兵办公室里,21岁的莫言站在招募人员面前。他在报名表上写下了"高中学历",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实际上,莫言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但当时部队要求新兵必须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了能够参军入伍,他不得不在简历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谎言最终帮助他通过了征兵审查,被分配到离家300里外的黄县部队。第一天到达部队时,食堂里飘来的馒头香味让这个饥饿的乡村青年无法抵抗。 在第一顿军队伙食中,莫言一口气吃掉了12个馒头,而另一位来自同乡的新兵更是吃了18个。这一幕把负责伙食的后勤兵都吓坏了,他连忙跑去找司务长报告:"遭了,队里来了两个大肚汉!" 这个场景背后,是莫言从小到大与饥饿抗争的真实写照。作为1955年出生的农家子弟,他的童年正好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困难的时期。 在那个年代,他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经常要靠吃草根、树皮来填饱肚子。有时候饿极了,连煤块都会捡来尝一尝。 在部队里,他不仅得到了基本的温饱保障,更重要的是获得了阅读和写作的机会。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作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高密县到黄县部队的300里路程,不仅是地理距离的跨越,更是莫言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靠着一个善意谎言入伍的农村青年,就此踏上了一条通往文学殿堂的道路。 1977年,他被调任到部队图书馆担任管理员,这个职位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这间藏书不多的图书馆里,莫言开始了系统性的阅读。从中国古典文学到外国名著,他把能找到的书籍都仔细阅读。 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给了他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写作。白天整理书籍的间隙,他会抽时间写一些短篇故事和新闻通讯。 在部队的前两年,莫言投出去的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写作。每一次投稿失败,他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通过反复修改和打磨,他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升。 终于在1978年,23岁的莫言等来了人生的第一次突破。《莲池》编辑部给他来信,愿意刊登他的作品。 这篇作品就是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这是莫言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部队的故事。 《春夜雨霏霏》的发表,让莫言尝到了第一次成功的滋味。 从此以后,他更加投入到创作中。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来阅读和写作。 在部队图书馆的日子里,莫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开始尝试把家乡的故事融入到作品中。童年的饥饿经历、农村的生活场景、乡土的人情世故,这些元素在他的笔下渐渐成型。 部队图书馆的经历,是莫言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完成了从一个爱好写作的士兵到职业作家的转变。从部队图书馆开始,莫言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5年,莫言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作品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乡土气息,让莫言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著名作家张洁评价这篇作品是"1985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 电影《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也让莫言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更多关注。 在接下来的创作生涯中,莫言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大多植根于故乡高密,描写着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 他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普通人的故事。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项世界最高文学荣誉。 获奖后,莫言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选择回到家乡,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在家乡,他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他能够专心致志地进行写作。 2020年,莫言推出了新作《晚熟的人》。这部作品证明了他的创作能力并未因获奖而停滞。 在写作态度上,莫言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他不迎合市场,不追求爆点,只是安静地讲述着自己想说的故事。
马保国是真傻还是装傻?我之前也觉得他很傻,直到我一个在部队退役回来的朋友讲;
【282评论】【1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