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代老坑端砚:多子多福与勤能补拙的文化遗珍
在古玩收藏的天地里,文房端砚凭借深厚底蕴与精湛工艺,备受藏家珍视。今日,让我们走进清老坑端石雕「多子多福・勤能补拙」文房端砚的世界。
此砚长 27.3cm、宽 19cm、厚 1.9cm ,造型规整。老坑端石质地坚实细腻,色泽深沉凝重,纹理独特,青花、火捺等石品花纹自然呈现,历经岁月仍古朴生辉。
工艺上,雕刻极为精湛。一侧葡萄藤蔓栩栩如生,果实饱满,藤蔓缠绕,寓意 “多子多福”,饱含古人对家族兴旺的祈愿;另一侧 “勤能补拙” 四字,苍劲有力,凸显传统文化对勤奋的推崇。落款 “陈官俊”,更添价值。陈官俊身为清朝大臣,嘉庆十三年进士,入直上书房等,其身份让这方砚成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
端砚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始于唐代。老坑端石品质上乘,制作需经采石、选料、设计、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工匠要依石材纹理形状构思,将图案文字完美呈现,既考验雕刻技艺,也体现文化审美素养。
清代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文人士大夫对文房用具要求极高。端砚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文人彰显身份、寄托情怀之物。其雕刻题材丰富,寓意吉祥,反映当时风尚与审美。
艺术审美层面,这方端砚将实用与美感融合。图案生动,文字意深,契合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传统美学。市场价值上,检索相关平台及拍卖数据可知,老坑端砚尤其是名人款识精品颇受青睐。[2017 年西泠印社拍卖会,一方清代老坑端砚以 50 万元成交] 。此砚因材质优、工艺精且与名人关联,在稀缺度、工艺复杂度、文化价值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评估在 1 - 10 分体系中可达 8 分,收藏潜力大。
初级收藏者入手时,需观察石质细腻度、石品花纹自然度、雕刻精细度及款识真伪年代特征。同时要明白,收藏市场有价格波动风险,投资需谨慎了解市场动态。
这方清老坑端石雕「多子多福・勤能补拙」文房端砚,是历史与工艺的结晶。关于它,您若有见解或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