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韩先楚当选为副委员长,这是他首次担任副国级领导职务,也是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最后一个公职。
在中国现代史的相册中,有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将军正在与外宾握手。他戴着一副眼镜,身着浅色中山装,身材不高不矮。这位老将军就是韩先楚上将,照片拍摄于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 1983年,对于韩先楚将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的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庄严肃穆的会场内,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在进行。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韩先楚与其他四位军队高级干部一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这次当选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年届古稀的韩先楚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副国级领导职务,也成为了他漫长革命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公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能够担任副国级领导职务的并不多见。韩先楚与韦国清、叶飞、耿飚、廖汉生等同时当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革命功绩的肯定,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老同志的信任和重视。 许世友将军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更以其深厚的孝心在民间广为传颂。河南省新县的许世友故居,门前的“孝母路”成为人们纪念这段感人故事的见证。许世友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困苦,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他身体虚弱,头部异常发育,四肢瘦弱,连站立都成问题。在一个干旱严重的年份,田地颗粒无收,家庭的粮食更加紧缺,生活陷入极度困顿。 面对饥饿折磨的一家人,许世友的父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试图将年幼的许世友卖掉,以换取一些急需的粮食。然而,许母凭借坚强的意志和母爱的力量,毅然从人贩子手中夺回了儿子。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她的勇敢,更体现了她对孩子无尽的爱与牺牲精神。没有食物可吃,许母每日抱着许世友四处乞讨,得到的一口饭,她总是悉心为儿子保存。寒冷的冬季,许母常将饭菜放在胸前取暖,或一口一口地喂食,许世友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逐渐恢复了体力。母亲的辛劳与坚持,使得许世友从小便立下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志向。 六岁时,许世友的父亲因长期劳累而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许母瘦弱的肩膀上。为了养活一家,许母承受了几乎所有的苦难,饱受生活的摧残。然而,贫困并未摧毁母亲的意志,反而激发了许世友更强烈的责任感。八岁时,许世友决定减轻母亲的负担,随游方和尚前往登封少林寺,学习一技之长,希望日后能够自立并照顾家庭。然而,十六岁那年,许世友因探望病重的母亲被寺内师兄弟驱逐,这段经历虽然艰难,却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加入红军后,许世友始终心系家中的母亲。战场上的硝烟与枪火无法掩盖他对母亲的牵挂,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梦见母亲独自承受的艰辛生活,醒来时泪水涟涟。三年的兵役期间,他意识到或许再也无法有机会为母亲尽孝,离别前夜,他冒险回到家中,向母亲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与思念。这一举动不仅展示了他作为儿子的孝心,也反映出他在战争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内心挣扎。 1952年,已晋升为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终于获得上级批准,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那天,他骑马远远望见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艰难的老妇人,背负着一大捆柴火朝他家方向艰难前行。近前一看,才发现这正是他的母亲。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灰白的头发杂乱无章,破旧的衣衫露出多处补丁,鞋子破损严重,露出一只脚趾。许世友被母亲的憔悴容颜深深触动,内心涌起复杂的情感,既希望又担忧,久久无法确认这是否是多年前的母亲。 当他犹豫不决时,母亲以嘶哑的声音确认了她的身份,许世友顿时泪如雨下,跪倒在地,情感失控。母亲迅速扶起他,尽管她自己也显得极度疲惫。两人紧紧相拥,泪水模糊了视线,周围的工作人员和邻里见证了这动人的一幕,无不为之感动。许世友感受到母亲多年来的辛劳与牺牲,心中充满了愧疚与感激。尽管作为一名军人拥有崇高的地位和职责,但在母亲面前,他仅是一个渴望温暖的儿子。 回到家中,许世友看着简陋破败的房屋,母亲日复一日的艰辛生活历历在目,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与心酸。他再次跪倒在母亲面前,内心的愧疚与母爱的伟大交织在一起。这一刻,战场上的威严与家庭中的温情完美融合,展现了许世友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许世友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奋斗与牺牲的历史。他从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将军,这其中离不开母亲无私的奉献和自身坚定的信念。许世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道精神,成为后人敬仰的榜样。他的故居和“孝母路”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情感的寄托,铭刻着一个伟大将军与母亲之间深厚的亲情纽带。 许世友将军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坚韧与奉献,更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家庭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与牺牲。他的经历激励着后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铭记亲情,勇敢面对挑战,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