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1岁女童掉入深井后,因没有哭闹,唱歌等待救援而成了“大明星”,却不料,救她出井的消防员却选择自尽身亡,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10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后院,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18个月大的杰西卡·麦克卢尔在姑妈家玩耍时,不慎掉入一口废弃的深井。 这口井仅有20厘米宽,却深达6.7米,狭窄的井口和未知的地下环境让救援变得异常艰难,然而这个幼小的女孩在黑暗中没有哭闹,反而哼唱起儿歌,用微弱的声音传递出生命的希望。 58小时后,她被成功救出,成为全球瞩目的“全民宝贝”,与此同时,参与救援的消防员罗伯特·奥唐奈却在几年后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场奇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0月14日,杰西卡的母亲瑞芭带着她来到姑妈家,那是一个温暖的秋日,孩子们在后院嬉戏,瑞芭则与姑妈闲聊,就在她短暂离开去接电话的片刻,意外发生了。 杰西卡走到院子一角,一口被石块遮盖的废弃深井不知何时露出了缝隙,她小小的身体一脚踩空,瞬间坠入井底。 瑞芭听到孩子们的惊呼冲回院子,却只看到空荡荡的井口,她拼命呼喊女儿的名字,回应她的只有寂静,惊慌失措中,她拨通了报警电话,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井口太窄,成年人无法进入,而井下6.7米的深度让直接下井变得不可能,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地盛产石油,贸然钻探可能引发喷发,危及所有人性命。 然而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井底传来了意想不到的声音——不是哭声,而是杰西卡稚嫩的歌声,她哼唱着熟悉的儿歌《小熊维尼》,声音虽微弱,却清晰可辨。 一个18个月的孩子,在黑暗、封闭的环境中没有惊慌失措,反而用歌声安抚自己,这让现场的每个人都感到震撼,专家们惊讶于她的镇定,认为这不仅是生命的奇迹,也为救援提供了宝贵的信号。 救援队伍迅速调整策略,他们先向井内输送氧气,确保杰西卡的呼吸,随后用探测设备确认她的状态,歌声断断续续传来,证明她依然活着。 最终,救援人员决定使用大型钻机,在井旁钻出一条76厘米宽、8米深的隧道,再通过横向挖掘接近杰西卡,这项工程耗时漫长,坚硬的岩层让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杰西卡被困超过48小时时,许多人开始担忧她的生存希望,但那微弱的歌声始终未停,成为支撑救援人员坚持下去的动力。 58小时后,消防员罗伯特·奥唐奈主动请缨,进入狭窄的隧道,经过13小时的艰难爬行,他终于将杰西卡抱出井口,那一刻,现场爆发出欢呼,电视直播将这一幕传遍全球。 获救后的杰西卡满身伤痕,右脚一个小脚趾因严重受伤被截肢,额头也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疤痕,然而她面对镜头时却露出微笑,头缠绷带的小脸上满是纯真。 这一画面被摄影师捕捉下来,后来荣获1988年普利策新闻奖,媒体称她为“宝贝杰西卡”,她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每个人的宝贝,杰西卡的拯救》,感动了无数观众。 一时间,她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焦点,然而她的父母并未让女儿沉浸在镁光灯下,他们选择低调生活,拒绝过多采访,希望杰西卡能拥有普通孩子的童年。 多年后,杰西卡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她对那段经历毫无记忆,但额头的疤痕是她生命的一部分,她称之为“勇敢的勋章”。 与杰西卡的乐观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伯特·奥唐奈的悲剧命运,作为将她救出的关键人物,罗伯特在救援中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那13小时的隧道经历,狭窄、黑暗、充满未知,让他几乎崩溃,救人成功后,他被短暂奉为英雄,媒体蜂拥而至,要求他反复讲述那段经历。 然而每一次回忆都像重新撕开伤口,他开始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幽闭恐惧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接连困扰着他,妻子无法忍受他的变化,带着孩子离开,留下他独自面对痛苦。 1995年,38岁的罗伯特在孤寂中选择服药自杀,结束了自己曾被赞颂的生命,杰西卡的故事感动了世界,她的坚强和乐观成为希望的象征,她长大后结婚生子,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甚至在2012年收到当年募捐的上百万美元基金。 而罗伯特却在荣耀褪去后,陷入无人问津的深渊,他的牺牲鲜少被提及,媒体的关注始终停留在奇迹本身,却忽略了救援者付出的代价,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深思:为什么公众的目光总是聚焦于被救者的光芒,而对救人者的内心挣扎视而不见? 这场事件不仅是一个小女孩的传奇,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命题:我们在歌颂奇迹时,是否也该为那些默默付出的英雄留下一份关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1-06-30《轰动美国的“宝贝杰西卡”事件——三十年前的救援》
1987年,美国1岁女童掉入深井后,因没有哭闹,唱歌等待救援而成了“大明星”,却
如梦菲记
2025-03-28 14:32:25
0
阅读: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