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大清官员陪同毛主席游玩天坛,突然毛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3-27 20:25:56

1949年9月,大清官员陪同毛主席游玩天坛,突然毛主席问大清官员:“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大清官员的回答绝了。   (信息来源: 2021-03-18 文汇客户端——开国大典前主席邀请民主人士同游天坛,为何主动要求跟陈明仁合影并让他洗印50打照片?) 晚清民国的大变迁,张元济这位文化界泰斗亲眼目睹,同时期,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走向光明,两位时代人物,一个是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一个是政治上的伟大领袖,他们之间有过一次重要的会面,这次会面并非偶然,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缘由,那么,这次会面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又会交流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思想碰撞?   张元济是清朝末年一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读书人,他曾是翰林院的一员,心怀“经世济民”的抱负,经过八年寒窗苦读,终于在科举中取得成功,踏入了官场,然而,晚清王朝动荡不安的局面,使他深切体会到时代的局限性。 戊戌变法期间,他曾与光绪皇帝深入交流,对国家的未来寄予希望,但同时也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有所顾虑,他曾经好言相劝康有为,希望他不要急于求成,但最终没能避免变法失败的结局,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选择退出官场,转而投身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了一段新的探索之路。 民国时期局势动荡,张元济加入商务印书馆,希望通过发展文化来拯救国家,他负责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科学书籍,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贡献很大,孙中山曾希望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文学说》,但他仔细考虑后还是婉拒了,这显示了他处理政治与文化问题的谨慎态度。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商务印书馆被战火摧毁,他一辈子珍藏的书籍全部烧毁,这对他来说是人生中最沉痛的打击。 眼见国民政府抗日不力,他内心十分难过,也更加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绝不和日本侵略者以及他们的傀儡政权同流合污,战争年代,他到处奔走,努力保护珍贵的书籍,还积极创办图书馆,始终坚持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解放战争时期,张元济心里特别着急,为啥中国人要打中国人?他盼着早点和平,也期待着一个崭新的中国,上海解放之后,他下了决心留在大陆,没答应蒋介石让他去台湾的邀请,后来,陈毅市长亲自来拜访他,这让张元济觉得共产党人是真的实在,也真敢负责任。   新中国建立之初,他热忱投身新政协会议,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才智,他尤其关注教育领域,倾注全部心血编撰教材,致力于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养,正是由于他在出版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人们尊称他为"中国近现代出版文化的先驱者"。   在天坛,张元济和毛泽东有机会相遇,毛泽东很感兴趣,便问起张元济关于慈禧太后的事情,“你见过慈禧太后吗?她摆架子吗?”张元济实话实说:“我见不到太后,只能隔着门帘听她回话……”这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毛泽东紧接着又聊起了戊戌变法,认为那次变法失败的关键在于没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张元济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参与变法的经历,感慨地说:“那时我们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只要光绪皇帝点头就够了。”那时的他们对发动群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毛泽东也聊起了商务印书馆出的《科学大全》和《辞源》这两本书,说自己从里面学到不少知识,就这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在北京天坛的老柏树下,进行了一次真心实意、很有深度的交流。 1949年开国大典那天,张元济先生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思绪万千,充满感慨,对自己的儿子说:“中国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我们真正站起来了!”   后来,毛泽东主席再次邀请他一起吃饭,共同商讨国家的大事,回到上海以后,张元济先生不幸因病瘫痪,但他心中仍然惦记着国家的发展,得知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后非常高兴,还多次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达自己的心声。 在生命的尽头,他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希望蒋介石能够回到祖国大陆的心愿,期待他为国家的统一贡献力量。 张元济的人生经历就像一部厚重的中国近代史,他从清朝的翰林到新中国的文化大家,亲眼见证了国家经历的巨大变革,他一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0 阅读:561

评论列表

Ado

Ado

13
2025-03-28 04:43

张先生乃忧国忧民济世兴邦的文学泰斗。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