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果然是个有骨气的民族,在美俄会谈后,本以为乌克兰会服软,没想到乌克兰国内竟然团结一心,不仅是反对党,就连坚定的反对派季莫申科也支持泽连斯基,也许是泽连斯基拒签不平等协议的决心,感动了他们。 当泽连斯基在谈判桌前拒绝签署城下之盟时,乌克兰社会突然意识到:大国博弈的剧本里,小国的命运从不由“盟友”的承诺决定,而是攥在自己手中。这种认知转变,恰似1979年中越战争后越南的反思——当苏联援军始终未跨过中越边境,河内终于明白所谓“盟友”不过是战略棋盘上的棋子。 乌克兰的团结并非偶然。历史上,橙色革命的亲西方路线导致国家撕裂,克里米亚危机中西方的袖手旁观更让民众寒心。如今俄军的钢铁洪流碾碎了所有幻想:2022年北约峰会承诺的“安全保障”,不过是一纸空文;美国输送的“艾布拉姆斯”坦克,远不如哈尔科夫民兵手中的反坦克导弹来得实在。这种血的教训,让乌克兰人想起1939年的芬兰——当苏联百万大军压境,英法盟友的“军事支援”最终变成波罗的海上的一声叹息。 泽连斯基本人的选择至关重要。这位喜剧演员出身的总统,在谈判中展现出的强硬姿态,暗合乌克兰民族性格中的倔强基因。正如1944年华沙起义时,波兰抵抗组织明知苏军就在维斯瓦河东岸观望,仍坚持战斗63天,这种近乎悲壮的抗争精神,此刻在乌克兰再次觉醒。 季莫申科等反对派的支持,并非出于政治妥协,而是意识到在国家存亡关头,任何内耗都可能重蹈1991年南斯拉夫的覆辙。 更值得关注的是,乌克兰社会正经历着从“欧洲梦”到“生存战”的集体心理蜕变。基辅街头的征兵站前排起长队,连70岁的二战老兵都自愿加入领土防卫军;哈尔科夫的工厂将民用生产线改装成炮弹车间,工人24小时轮班赶制弹药。 这种全民动员的景象,与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时的苏联惊人相似——当国家面临灭顶之灾,意识形态的分歧会让位于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国际层面的微妙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尽管北约持续军援,但欧盟对乌克兰的“候选国”承诺始终停留在纸面上;土耳其斡旋的和平协议草案,被俄罗斯一口否决。这种孤立无援的处境,反而激发了乌克兰人的凝聚力。正如1967年六日战争前的以色列,当阿拉伯国家结成反以联盟时,以色列国内反而迸发出惊人的团结力量,最终以少胜多。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乌克兰今日的团结,恰恰源于对“盟友神话”的破灭。当基辅意识到没有救世主时,整个民族反而完成了精神层面的自我救赎。 这种转变,或许正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就像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波兰,在苏联坦克面前选择妥协,却在文化领域坚守独立,最终在冷战结束后实现真正的主权完整。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美财长:在与特朗普会面前,泽连斯基已两次拒绝与美签署矿产协议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就能熬死中国?李显龙的一番话说到点上了,他认为如果美国想用同
【5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