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7岁一辈子没看过电视的钱学森,突然跟儿子小心翼翼地说:“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要花多少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的冬天,北京的寒风吹过街头巷尾,屋内的温暖却掩不住岁月的痕迹,这一年,97岁的钱学森躺在床上,目光有些疲惫地望着天花板。 突然,他转过头,对着儿子钱永刚轻声说了一句:“永刚,支个电视行不行,贵不贵啊,要花多少钱?”这句话来得如此突然,又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让钱永刚愣住了。 这位一生几乎不看电视的科学巨匠,竟然在晚年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这个简单的问句,不仅打破了他几十年的习惯,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他内心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态度。 钱学森不看电视的习惯由来已久,早年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时,他深受周围学术氛围的影响,那时的同事们似乎都以娱乐为耻辱,闲暇时间不是查阅资料,就是钻研问题,电视机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钱学森也深受这种风气熏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赴美留学,短短一年便拿下硕士学位,随后拜入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门下,学术之路一帆风顺。 后来,他虽在美国享有高薪与空军上校的殊荣,却始终心系祖国,1955年,他排除万难回到中国后,这种专注科研、远离娱乐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 回国后,他的生活简单到近乎苛刻,家中没有多余的电器,信息来源仅限于报纸和收音机,即便出身富商之家,他也从不追求物质享受,所得奖金要么捐给国家,要么用于购买公债,衣服上甚至常带着补丁。 然而,到了97岁高龄,身体的衰退让钱学森不得不面对现实,多年来,他习惯通过报纸了解时事,通过收音机倾听国家的声音。 可随着年龄增长,视力模糊,听力衰退,收音机的声音变得断断续续,报纸上的字也看不清了,这些曾经轻而易举的事,如今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他不愿就此与外界隔绝,尤其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注从未减退,对他来说,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重新连接世界的一条路径,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儿子提出了这个请求。 那句“贵不贵啊,要花多少钱?”透露出他一贯的谨慎与节俭,他不是担心付不起,而是习惯了凡事精打细算,不愿给家人添麻烦。 钱永刚听到父亲的话,先是一怔,随即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位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伟人,竟然为了一台电视机的价格而犹豫,父亲一生很少开口提要求,这还是头一次。 钱永刚明白,这不仅仅是买一台家电那么简单,而是父亲对信息的渴求,对国家发展的牵挂,他立刻笑着回应:“没问题,爸,买电视肯定没问题,算我孝敬您,” 他尽量让语气轻松,却掩不住内心的感动,几天后,一台崭新的电视机搬进了家门,钱永刚特意为父亲调好了新闻频道,确保他能随时了解国家大事,看到父亲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感到一种久违的欣慰。 电视安装好后,钱学森的生活多了一抹新的色彩,他每天准时守在电视前,目光专注地看着新闻节目,对娱乐内容几乎不屑一顾。 电视剧在他看来是“瞎编”,浪费时间,他更喜欢科技相关的报道或体育赛事,尤其是画面丰富的游泳和跳水比赛,他曾笑着对家人说:“这些动起来的画面,看着舒服,” 然而他关注的重点始终是国家的发展,每当看到中国科技取得进步,他会欣慰地点点头;听到国产技术仍需依赖进口时,又会皱起眉头,流露出一丝遗憾。 他曾对钱永刚说:“只要还用着外国的东西,咱们就没法说自己真正强大,”即便年近百岁,他对自主创新的期待依然强烈,电视成了他与世界沟通的最后窗口,也承载了他对祖国未来的深深眷恋。 2009年,钱学森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98岁的他身体虚弱,却依然坚持收看新闻,那台电视陪伴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见证了他对国家科技与教育问题的持续思考。 他曾在病榻上回忆起回国时的情景,感慨自己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回来是莫大的幸运,10月31日,这位科学巨匠在北京与世长辞,带着对祖国的牵挂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悲痛,但那台电视机留下的故事,却成为他人生中一个温馨而深刻的注脚,“支个电视行不行?”这句朴实的话,既是钱学森晚年对生活的一次妥协,也是他对国家未来的一份寄托。 他一生节俭,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却从未停止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他留下的不仅是科学成就,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与奉献。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华网《钱永刚追忆父亲钱学森最后岁月》
钱学森参观哈军工后,指出哈军工死穴,4年后被证实。1955年秋,钱学森到哈尔滨军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