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框到视觉稿,技术人眼里的设计进化
程序员八哥
2025-03-24 15:02:13
平时写代码写多了,偶尔也会研究一下产品原型怎么变成最终界面的。
第一张是线框图,第二张是视觉稿,变化看着简单,其实每个细节都暗藏逻辑。
我不是设计师,但我从技术的角度拆解一下,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1. 布局结构没变,信息优先级却“重构”了
从 wireframe 看,这个页面该有的模块都有:导航栏、主标题、副标题、按钮、图片区。
但是在视觉稿中,它做了两件事:
• 主标题视觉占位变大,用了一种有辨识度的 AI 风格字体,视觉抓手很强
• 内容右上方的 CTA 按钮(Get Started)高亮出场,逻辑就是:告诉你“点这里开始体验”
技术上这一步并不复杂,但信息传达的权重排序很清晰。
⸻
2. 图片组件变成了“氛围制造器”
线框图只是占位,视觉稿直接换成 AI 风格浓厚的图像(粉色房子、宇航员、火烈鸟)。
• 背后逻辑是:这些图像不只是展示内容,更是塑造“下一代 AI 艺术”的调性。
• 前端实现其实就是几个 img,加上圆角、阴影、排布间距。
代码简单,选图和整体统一风格更难
3. 色彩和字体是灵魂,不是装饰
视觉稿用了深色背景,搭配粉色+白色文字,形成对比;
字体用的比较有个性,但小字还是保持易读性。
技术上这部分只需要配置好颜色值、字体文件、响应式排版。
但这个配色组合的选择是有策略的,不能纯靠感觉。
⸻
4. 动效和细节,提升了“高级感”
右边那个像素风的箭头图标,以及人物头像、按钮样式,全都很克制,但很精致。
这些东西可以通过简单的 CSS 动画、hover 效果搞定。
很多前端同学觉得动效难,其实真正难的是设计师知道该加哪一处、该省哪一处。
⸻
总结一下,程序员眼里的设计进化,其实就是:
• 信息结构不变,视觉主次变了
• UI 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引导行为”
• 设计不是加法,是权重排序 + 取舍策略
如果你是做技术的,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理解设计、甚至优化设计。
别只是说“我不懂设计”,用逻辑去拆,一样能做出很牛的产品界面。
下次我可以分享下我自己参与的一些界面优化项目,从“技术视角”讲讲怎么让 UI 变得又快又稳还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