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渡舟 2025.3.21
突破瓶颈,从茶中找到自己。
大约两周前,我向半山师父倾诉,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仿佛做什么都没劲,希望他能帮我找出瓶颈。师父听后说道:“你的意识广度已经足够开阔,但缺乏向内探索的深度。” 他解释道,所谓深度,就是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地钻研,直至突破原有认知,让新的体验引领自己迈向更高的境界。
“去做到,就会产生下一个做到;做不到,就会产生下一个做不到。” 这句话点醒了我。只有行动,才会带来结果。 于是,我决定跳出固有的舒适圈,去尝试那些过去抗拒、不愿触及的事物——反者道之动,逆其道而行。没想到,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我反而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喜悦与自由。我开始尝试打网球、学习茶艺,把自己忙得不亦乐乎。
最让我触动的,是茶艺课程。它不仅让我系统梳理了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更让我在茶的脉络中找到了自己。学习茶艺,不只是学习泡茶,更是在一片叶子的旅程中,追溯历史,贯通古今。我不禁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即将去往何方?
一个人唯有深刻理解自己的来时路,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方向。回望自己一路走来,既有鲜花与掌声,也有荆棘与泪水。而茶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从嫩芽破土,到风雨洗礼,再经沸水翻腾,最终化作一盏醇香——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
在这样的感悟下,我写下了《我是一片东方树叶》,以拟人的角度,去描绘茶的故事,也映照我的心境。
《我是一片东方树叶》
——茶的独白,文明的旅程
茶~一片生生不息的东方叶
我是一片茶叶~承载千年文明
我是茶,一片生于东方的树叶
不知岁月几何,只记得在远古,我曾救过一位名叫神农的人。从那一刻起,我便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他们的饮品、文化,甚至是信仰。
千百年来,我行走在华夏大地,沉浸于中原的烟火,飘散于江南的雨巷,翻越北方的大漠,攀上青藏的高原。无论落于何处,我都能化作温润的馨香,安抚浮躁的心绪,弥散祥和的气息。我见证了文人墨客的清谈,也陪伴了劳作者的喘息,一盏茶汤间,盛满世间冷暖。
唐朝,我因陆羽《茶经》之笔而声名远扬,自此,我不再局限于华夏一隅。我随禅意东渡,化作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我漂洋过海,被欧洲人奉为珍馐,最终成为英式下午茶的象征。然而,我的珍贵也曾引发争端——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鸦片战争的硝烟里亦埋藏着对我贸易的觊觎。
战争让我心生悲悯,我本生于和平,愿化解纷争。因此,我继续漂流,穿越国度,融入不同文化,让世界在一盏茶汤中感受平衡与安宁。我希望人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争夺,而在于共生。
岁月未曾让我衰老,反而赋予我新的生机。我欣喜于家乡的人们将我演绎为六大茶类,使我以千姿百态迎接世界的品鉴。我渴望漂流得更远,让更多的人因我而心生安宁。我深信——和天下,终不会太远。
茶:穿越古今,串联世界
这片小小的叶子,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变迁。
• 公元前2737年,神农氏发现茶;
• 唐朝,茶在中国普及,并随僧人传入日本,发展出日本茶道文化;
• 1607年,荷兰商人首次将中国茶引入欧洲,开启全球茶叶贸易;
• 1662年,英国王后凯瑟琳带动欧洲贵族饮茶风尚,下午茶文化兴起;
•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背后隐藏着茶叶贸易的争夺;
• 19世纪,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中国茶树,建立全球茶业体系;
• 2005年,中国茶叶产量重回世界第一;
• 至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亿人爱上了茶。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座文化的桥梁。它穿越时间与空间,将世界各地的人紧紧相连,却又让他们在茶的世界里展现各自独特的风貌。从日本的抹茶,到英国的下午茶,再到印度的香料奶茶,茶因地而变,却始终保留着那份东方的韵味。
和而不同:茶的精神,亦是天下之道
茶的魅力,在于它既温润包容,又独具个性。它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中国,它承载着儒家的“礼”、道家的“和”、禅宗的“静”;在日本,它演化为“和敬清寂”;在英国,它成为社交礼仪的一部分。茶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虽形式各异,却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和而不同。
茶的世界观,便是中国的世界观。千百年来,茶顺着“丝绸之路”远播全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纽带。在今天,“一带一路”再次为茶开启新的征程,让它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信任、理解与尊重。
和而不同,是茶的精神;和而不同,亦是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