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 9 月,姜玉贞旅长正处于妻子亡故、子女尚幼、母亲体弱这一进退两难的悲痛之中,却毅然决然地率领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刚抵达崞县,便又接到上峰的军令。他回电称:“倘若我力有不逮,誓与原平同殉!” 山西的天空被战争的阴霾重重笼罩,晋军旅长姜玉贞接到了阎锡山命令,让他立刻前往原平。 姜玉贞的妻子此时刚刚因病离世,那曾经温柔相伴的身影如今已消逝不见,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与哀伤。 几个年幼的孩子已经失去了母亲,如今又即将与父亲分别。大女儿那懵懂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父亲的依赖,小儿子还在咿呀学语,不明白家中为何如此沉寂。 而姜玉贞的母亲,年老体弱,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愁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尚未消散,儿子又即将奔赴生死未卜的战场,她的心如同被千刀万剐。 在这简陋的家中,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他深知此去前线,生死难料,也许这便是与家人的永别。 夜晚,姜玉贞独自坐在爱人灵前,泪水无声地滑落。然而,他深知,国难当前,身为一名军人,他承担着比任何事情都重大的责任。 黎明时分,姜玉贞轻轻走进孩子们的房间,看着他们熟睡的脸庞,他在心中默默祈祷:愿孩子们能平安长大。他亲吻了每个孩子的额头,然后转身离开,没有回头。 晋绥军六十六师一九六旅在姜玉贞的带领下,搭乘火车从阳泉启程,径直奔赴雁北地区。一路的风餐露宿,一路的忧心忡忡,他牵挂着家人,却更清楚前方的责任重大。 行至大同,战略变化,部队南调撤回,随后又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天的徒步跋涉到达崞县。 阎锡山命令他们防守崞县南崞河,姜玉贞接到命令,便和参谋长各骑一匹战马到崞河察看地形。 “参谋长,你看这地形,易守难攻,可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参谋长回应道:“旅长,咱们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一战,恐怕艰难啊。” 姜玉贞目光坚定:“国家有难,吾辈岂能退缩!” 回来之后,姜玉贞立刻进行了布防安排。然而队伍刚抵达目的地不久,便又接到了上峰“守住此地七日”的命令。 “倘若我力有不逮,誓与原平同殉。”这是姜玉贞给出的回答。 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半点的退缩,姜玉贞率领队伍调头开往原平。姜玉贞无暇休息,一经到达便即刻投身于紧张的布防工作之中。 他亲率官兵修筑工事,那飞扬的尘土沾染了他的脸庞和军装,但他毫不在意。他穿梭在士兵之间,大声地鼓舞着士气:“弟兄们,国家存亡在此一战,我们身后是千千万万的同胞,我们没有退路!” 战斗打响了,日军炮火猛烈,姜玉贞在硝烟中穿梭,指挥着士兵们奋勇抵抗。 他的声音在炮火轰鸣中依然坚定而洪亮:“兄弟们,我们身后是祖国的土地,我们不能退!为了家乡,为了亲人,给我狠狠打!” 战场上的每一回炮弹爆炸,都令姜玉贞的部队苦不堪言。他亲自操起一挺机枪,向着敌人疯狂扫射。 “轰!”一枚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姜玉贞身旁的一名士兵瞬间倒下。他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将受伤的士兵拖到掩体后,大声喊道:“卫生员!快!” 然而,敌人的进攻愈发猛烈,一波又一波的日军像潮水般涌来。姜玉贞的部队伤亡极为惨重,可他们的抵抗却从未有丝毫减弱。 姜玉贞咬了咬牙,高声说道:“都给我听着,哪怕是拼刺刀,也得把敌人挡在外面!” 危急关头,姜玉贞亲率士卒,屡次在生死线上击退敌军。 战斗持续了数日,姜玉贞和他的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但他们的意志却如钢铁般坚硬。 最终,在一场激烈的拼杀中,姜玉贞不幸被一枚子弹击中。士兵们眼含热泪,将悲痛化为力量,持续与敌人浴血拼杀。 经过十多天的血战,一九六旅5000余官兵大部阵亡,生还者仅有200余人。姜玉贞亦壮烈捐躯于这片土地。 他以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英名会永远镌刻,成为一座新的丰碑。
1937年9月,姜玉贞旅长正处于妻子亡故、子女尚幼、母亲体弱这一进退两难的
文史记叙录
2025-03-18 14:49:03
0
阅读:80
冰雨
为姜家人点赞!为英雄点赞!
春哥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