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个蓬头垢面,穿着破烂烂的老乞丐,走到济南军区大院岗哨前问道:“哨兵

平南 2025-03-14 14:25:38

1971年,一个蓬头垢面,穿着破烂烂的老乞丐,走到济南军区大院岗哨前问道:“哨兵同志,请问杨得志司令员在吗?” 哨兵立即警惕起来:“打听杨司令干嘛?这是军事机密,不能告诉你!”

那年秋风凛冽,一个形销骨立的老人,身穿单薄的棉衣,拄着一根树杈当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济南军区大院门口。

站岗的哨兵见状,立马紧盯着这个可疑的陌生人。就在此时,老人开口了:“小伙子,麻烦通传一声,侯礼祥来找杨得志司令了。”

哨兵一怔,疑惑地反:“你说你是谁?竟还敢自称认识杨司令?”年轻人这话未免有些无理,但在军人的眼里,保护首长的安全才是当务之急。

老人并未生气,依旧缓缓说道:“我就是侯礼祥,和杨司令可是老战友了,参加过红军,经历过艰苦的长征。如不信,你给杨司令通传一声便知。”

哨兵望着这个“不修边幅”的老人,心里百转千回,最终还是决定将情况汇报上去。谁知杨司令一听是老熟人侯礼祥来了,当即慌里慌张冲出办公室,迎着老人就是一阵拥抱。二人相见,似曾相识的面容却又让人触景生情。

原来,侯礼祥和杨得志是老革命战友,曾并肩作战,携手抗日,一起经历了艰苦的长征。只可惜命运多舛,二人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时光里竟然失去了联系。

侯礼祥自幼家贫,年少时只读过几年私塾,便被迫辍学在家务农。1928年,他加入了革命队伍,由于有人习惯性喊他“礼祥”,登记信息时就成了“李祥”这个名字。

起初大家都以为是笔误,谁知这竟成了日后的祸根。侯礼祥在红军里立下过赫赫战功,屡次身陷重围却又生还,最终升任团长,与杨得志并肩作战。然而,战火无情,侯身中数箭,伤势触目惊心。

由于前线环境恶劣,伤口渐趋腐烂,眼看就要伤重不治。无奈之下,侯礼祥只得被调回后方,暂时离开部队。组织上为他安排了一个国民党“保长”的掩护身份,以方便他在敌人腹地暗中为革命事业效力。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侯礼祥欣喜万分,以为可以扬眉吐气重新投身革命的怀抱。却不料,因为当年登记时名字的小小疏忽,加上曾在敌人那里当过“保长”,竟然被新政府认定是“敌特”分子,遭到了冷嘲热讽。

更糟的是,侯当年的所有身份证明文件,竟然在一次意外中被盗贼偷走,无处伸冤。可怜的他只得回到家乡,过起了默默无闻的农村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几十年后,有一天侯在报纸上无意看到了杨得志的消息,才恍然大悟他们当年并肩作战的那段峥嵘岁月。于是他毅然决然,不远千里,只身来到济南军区,希望借助老战友之力,昭雪心头这片久违的冤屈。

看着这位故人年迈的容颜,杨得志泪流满面。他当即亲笔给侯礼祥写了一封证明信,帮助老友重新证明了自己的革命英雄身份。就这样,侯礼祥终于开始享受起了应有的待遇。

可是,虽然如此,侯的遭遇还是让人感到些许遗憾。由于长期脱离党组织,他一生终究未能重新入党,党员身份无法恢复,这令侯颇为耿耿于怀。每每回想往昔战火岁月,他总是自叹命运多舛。

但话又说回来,侯终归是一个坚韧的老革命,饱经人世沧桑,哪会是小事就让他心灰意冷的?不过是一个党籍而已,心里对党的热忱,对革命的信念,却从未在他心中消磨分毫。

看着如今安康的生活,侯虽已两鬓斑白,但心中依旧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党和政府的无限热爱。他经常会乐呵呵地,向村里人聊起当年革命时艰苦的日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后辈,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夹杂着生动幽默的俗语、歇后语,惹得围坐一圈的村民们听得如痴如醉,乐不思蜀。

侯礼祥每每怀揣着感激之情,都会对身边人诚恳地说:“要是没了杨得志那个好心人,我可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一代人’了。”而人们听了这段故事,都会被这两位老革命的真挚友谊所感动。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侯礼祥已然与世长辞。可杨得志的精神却从未因朋友的离去而黯淡下去。每到夜深人静时,他就会独自在自家小屋内,踌躇满志地对着一小张泛黄的照片喃喃自语:

“兄弟啊,我会比你多活几年,直到我们党和祖国更加富强、更加繁荣的那一天……到时,我们再相见,再相视而笑吧!”

可惜的是,两人都在千禧年到来之前便与世长辞了,但两人之间的这段佳话却流传了下来。

0 阅读:210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