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审慎入微、一切了如指掌,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更甚是料敌如神!! 1934年至1936年,中国红军展开了长征。 这段时间内,红军的主力部队几乎没有遭遇过敌军的伏击,且多次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圈。 尤其是在敌军精心设下的陷阱中,红军总能准确地识别出漏洞。 长征期间,红军主力部队频繁行军、变换阵地,国民党军则紧追不舍,几十万大军同时调动。 此时,长征途中的偏远地区并没有完整的电信网络,指挥官们只能依赖无线电通信来调度军队。 蒋介石通过无线电命令指挥军队,各大主力师也通过无线电传递命令。 如果能够破译敌方的电码,便能快速了解敌军的动向。 红军破译敌方电报的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当时的电台侦察。 通过无线电接收机,红军不仅能捕捉到敌军的电报内容,还能够快速破译其中的信息。 特别是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台长宋侃夫,在他接收到国民党军的密电后,无需查对密码本,便能准确地将电报内容完整地复述出来。 1929年至1931年,周恩来派遣了钱壮飞深入国民党特务机关,成功窃取了国民党核心的密码本。 此后,即使敌军更换了密码,破译工作依然能够顺利进行。 红军的情报人员通过长期的侦察积累了关于敌军通讯规律的经验。 长征过程中,红军的电台并非始终保持工作状态,而是根据行军路线和时间来协调。 白天,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电台交替工作。 尤其是在1935年,红一方面军先行抵达陕北,电台的运作方式有所改变,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的电台配合默契。 红军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的电台虽然数量较少,但它们与其他方面军的电台联络紧密。 然而,红军长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的高效。 那些奋战在隐蔽战线的士兵们承担着信息收集、密码破译等重要任务。 毛泽东的指挥也是红军的法宝。 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便强调,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他认识到,缺乏对敌我双方力量的充分了解,无法有效指挥作战。 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战斗的胜利。 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军事胜利不仅仅依赖于兵力的优势。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在《论持久战》中,他提出即使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若没有充分的准备,也不能保证胜利。 相反,处于劣势的军队,只要有充分的准备,反而能够通过出其不意的攻击来打败敌人。 抗日战争的局势让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中的优势与劣势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充分的准备。 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中的第五条,明确指出:“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 在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提出锦州作为首选作战目标,这一选择虽在战术上不如长春理想,但却能有效防止敌方的增援。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8年,炮击金门的决策过程中,毛泽东多次推迟攻击时间。 他明确要求战斗必须建立在充分准备和有把握胜利的基础之上。 炮击金门最终取得了全胜。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毛泽东原本计划在充分准备后再行反攻,但在敌军的冒进和形势的急剧变化下,他实施了突然攻击,成功地击败了敌人。 毛泽东的作战准备思想强调了立足最坏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每一次战斗中,他都设想了最困难、最危险的局面,并且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这种思维方式帮助人民军队在许多看似不利的情况下逆转局势。 在面对敌军强大压力时,毛泽东曾强调作战时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在实际作战中,毛泽东的思想还强调慎重选择初战,并确保初战必胜。 对于一场战役而言,初战胜败将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战斗进程。 在这一原则下,毛泽东特别重视初战的准备,无论是对战场的选择,还是对敌军的判断,都进行精心安排。 参考文献:[1]武凤珠,罗范懿.坚持自主团结,传承长征精神——访《中国长征精神研究》主编、原中国长征精神研究院院长罗范懿[J].人民周刊,2024(21):62-63
毛主席审慎入微、一切了如指掌,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更甚是料敌如神!! 1934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3-08 22:36:09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