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拟对俄实施三年来“最大规模”制裁,必要时向乌派兵,英法牵头组建近3万人的"保障部队",震慑俄罗斯。
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英国对俄制裁已覆盖1900个实体,但俄铝出口量2024年仍同比增长4.3%,俄能源收入占财政预算比例稳定在32%以上。制裁的实际效力与政治象征意义存在明显落差。
英国承诺的30亿英镑年军援中,仅12%用于现役装备采购,其余资金流向军工产能扩建。乌克兰当前每月弹药消耗量达9万发,而欧洲产能仅能满足65%需求,缺口依赖韩国、巴基斯坦等第三方供应。
法德对保障部队态度分化。法国空军仅能维持6架"阵风"战机在波罗的海常态巡逻,德国联邦议院则冻结了价值17亿欧元的对乌军援。欧洲防务协作的碎片化削弱了联合威慑效能。
俄军已在别尔哥罗德州部署S-500防空系统,射程覆盖乌克兰全境。保障部队若按计划部署,其40公里防空半径难以应对俄军远程打击,反而可能成为高价值靶标。
战争博弈的本质是成本转嫁能力较量。2015年明斯克协议失败已证明,缺乏安全互信的停火注定脆弱。当前西方对俄"半封锁"策略既无法压垮俄经济,又难以扭转战场态势,反而加速多极秩序重构。当军事手段无法达成战略目标时,外交渠道的实质性沟通比象征性威慑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