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开错路还不回话,女子惊慌跳车死亡,法院:司机无罪 2022年3月4日20时45分,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20岁的女大学生C某走出KTX浦项站,坐上了80岁司机A某的出租车。 她报出目的地:“去S大学宿舍。”司机A某因未佩戴助听器,将“S”误听为“H”,重复确认:“H大学宿舍?”C某回答“是的”。这一声应答,成了悲剧的起点。 出租车驶向错误方向。C某发现路线异常后,三次询问司机:“这是正确的路线吗?” 但A某因老年性耳聋与环境噪音,未作回应。 车内导航多次发出超速警报——在限速80公里/小时的汽车专用道上,车速飙至109公里。 C某向男友发消息求助无果,最终在恐慌中打开车门跳车,被后方SUV撞击身亡。 事故发生后,检察机关指控司机A某“鲁莽驾驶”:未使用转向灯变道、未确认乘客状态、超速;SUV司机B某则被控“未保持安全距离”。 2025年2月18日,韩国最高法院判决出租车司机和SUV司机无罪。 判决书陈述: 1、司机A某无主观恶意:司机误听目的地后,沿正常道路驶向H大学宿舍,无法预见乘客会跳车。 2、跳车行为超出合理预见:A某未实施威胁或暴力,乘客自行跳车属极端反应。 3、SUV司机B某无责:夜间无路灯,难以预见前车人员跳车。 法律逻辑清晰,却未解答公众的质问:一名听力严重衰退的80岁司机,为何仍在驾驶出租车? 司机A某的助听器在事发时未被使用,听力测试证实其“对话需依赖设备”。但韩国《道路交通法》仅规定70岁以上司机需每年提交健康证明,未对听力缺陷设硬性门槛。 浦项市出租车协会负责人坦言:“老年司机占行业三成,听力问题普遍存在,但辞退他们会引发劳工权益争议。”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安全机制的缺位中。韩国出租车未强制安装车内监控或紧急呼叫系统,乘客与司机的沟通仅依赖“口头确认”。 当C某的求助声消散在引擎轰鸣中时,她面对的是一辆“聋哑的车厢”。 法院的无罪判决引发舆论震荡。网民质疑:“若司机听不见‘停车’,是否该听见导航的限速警报?” 检察机关上诉称:“超速与耳聋叠加,本可避免的悲剧被放任。” 但法律的天平始终倾向“证据不足”。 C某的男友在庭审后沉默离去。而司机A某仍在等待听证会结果,是否还能开出租,关系到他的生计。最终,他的出租车执照未被吊销,仅被处以罚款。 事件一年后,浦项市的出租车内开始试点加装电子显示屏,用文字二次确认目的地。但这项措施尚未普及至全国。
司机开错路还不回话,女子惊慌跳车死亡,法院:司机无罪 2022年3月4日20时
不正常世界
2025-02-22 00:34: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