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灵感只是给业余选手准备的礼物?
高铁上忽然想起当年台湾作家李敖先生的那个段子,意思大致是:身为作家,不能说等你有灵感了再写作,就像“小姐”总不能等有了感觉再接客。
听起来很粗鲁,不过话糙理不糙。比如:身为演员,不能有了状态才进入角色。身为员工,不能有心情了才开始工作。
其实,我身边很多自媒体甚至是作家朋友,几乎都是每天坚持写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必须每天都在写,每天都在创作的路上。
经常有人感叹:你不逼自己一下,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句话是对的。不仅写作,读书也是一个道理。
有人说读书需要氛围和心情。比如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最好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咖啡店的落地窗边,书桌上再摆一盆绿绿植,然后翻开一本书的扉页。
你这哪里是读书,你这分明是在矫情。难道地铁高铁上不能读书?难道候车候机时不可以?
真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读着读着就有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心流,有了愉悦的阅读体验,而绝不是说等到有了阅读的冲动再去读书。
那么我们对待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呢?尽管手头的工作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换个角度:正因为工作有问题、上司有问题,我们自己才有发挥能力的机会和余地啊!
光说不练的吐槽不会让我们变得更专业,同一水平线上的跳槽,也不会让我们变得更资深。自古有“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法,其背后的含义就是:爱上你做的事情,而不是静态的去选择你爱做的事情。
更进一步的讲,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而是通过努力让当年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
所谓职业或专业,就是不管你有没有欲望、灵感或状态,随时都可以让自己进入那个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在专注和精进中找到意义。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蓦然回首,你会惊奇的发现:你当年孜孜以求的快乐正如影随形,片刻都不曾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