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9年国务院副总理,一直保持平凡之心,不为自己和家庭图谋任何私利,他的子女尽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2-21 17:24:52

当了19年国务院副总理,一直保持平凡之心,不为自己和家庭图谋任何私利,他的子女尽管头顶着父亲的光环,但也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权,六个子女没有一位从政,儿子一直做掏粪工,做着极其普通的工作。 他就是一一谭震林。 在谭震林的书房里,有一面特别引人注目的书架,这面书架不是单纯的存放地方,它承载着无数的知识与思想,也见证了谭震林一生的精神世界和家族的文化积淀。 书架上不仅仅摆满了关于农业、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经典著作,还有着大量的马列主义书籍。 对谭震林的孩子们来说,这不仅是知识的象征,更是一种家风的传承,是父亲智慧的积淀和他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缩影。 尽管父亲的工作非常繁忙,很多时候孩子们很难有机会进入到那个充满思想气息的办公室,但每当他们偶尔偷偷跑进去,便能看到那些静静摆放的书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父亲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守。 作为一个家庭的支柱,谭震林并非只在权力的高层中游刃有余,他更是一个对知识怀有极大热情的人。 那些书籍,见证了谭震林的学习旅程,他总是不断地在自我充实中前行。 回望谭震林的成长期,便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自学成才的故事。 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他,早年并未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12岁时便被送到书店当学徒,开始了他的学业旅程。 从白天在书店做着繁琐的工作,到晚上在煤油灯下匆忙翻阅书籍,他没有让物质条件的贫困成为阻碍自己进步的绊脚石。 尽管生活简陋,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丝毫未曾减退。 每当他读书时,他都会格外小心,避免弄脏弄皱书籍,因为他知道每一本书背后都承载着前人无私的智慧与宝贵的经验。 正是在这段学徒生涯中,谭震林培养了自己顽强的自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知欲,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即使身居高位,谭震林始终未曾停下过学习的脚步。 在年近六十时,他依然坚持学习英语,努力克服湖南方言的困扰,尝试从最基础的字母学起。 他的学习态度,让身边的每个人都为之一振。特别是在看到他这样不言放弃的精神后,谭晓光等子女们深受感染,开始更加注重自己对于知识的追求。 谭震林常常笑言,自己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何谈英语的发音。 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懈努力,正是他一生最鲜明的特点,也成为了子女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在家庭方面,谭震林不仅仅是个智者,他还是个充满责任感的父亲。 他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每周固定的家庭会议,成为了家里的一项重要传统。 这些会议不仅仅是孩子们与父母的简单沟通,而是一次次关于思想、价值和责任的深刻对话。 每次家庭会议,父亲都会引导孩子们讨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给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 同时,会议上也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直白而深刻的教育方式。 谭震林相信,只有通过这样严肃的讨论,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明白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谭晓光清晰地记得,自己总是容易得到父亲的表扬,而弟弟则时常被批评。 父亲的教导看似严格,但却充满爱与期待,谭晓光从未因此感到不满,反而认为这是父亲为他未来发展所做的深远考虑。 对于谭震林来说,公正与正直是他教育子女的核心。 他始终坚持,不论亲戚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能因为家庭关系而得到特殊待遇。 记得在年轻时,谭云曾因不满分配给他的工作职位,要求哥哥安排自己进入更高职务的岗位。 面对弟弟的要求,谭震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严肃地告诉弟弟:“你不能搞特殊。”这句话似乎透露出一股不容妥协的力量,甚至在军管会的领导汇报后,谭震林更是命令把弟弟“关起来”,最终使得弟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按照父亲的安排进入了工厂工作。 正是这份坚持原则的态度,让谭震林的子女们从小便对公平正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谭震林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长女谭泾远从事科研工作,最终走到了中国科协的领导岗位,而谭晓光则坚定地选择了气象事业,在国内外的工作机会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面对外界的诱惑,谭晓光始终坚信:“工作本身就是回报。”他并不追求外界的荣誉与金钱,而是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恪守一份对理想的忠诚。 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们在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决心。 谭震林的子女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铭记着父亲教给他们的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 正如谭震林所言,“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不仅仅是他对子女的教诲,也是他一生行动的写照,他的孩子们,正是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 阅读:62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