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和妻子邓颖超曾经怀有过两个孩子,第一次怀孕时,邓颖超为了工作,放弃了这

平南 2025-02-20 21:59:09

周恩来总理和妻子邓颖超曾经怀有过两个孩子,第一次怀孕时,邓颖超为了工作,放弃了这个孩子,好脾气的周恩来知道后,第一次发了很大的火,他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

1973年7月,计划生育小组正式成立,华国锋担任小组组长。同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召开,会上提出了“晚、稀、少”的生育方针。会议结束后,周恩来与华国锋私下聊了几句,周恩来轻描淡写地提到:“我和邓大姐曾有过一个儿子,但可惜孩子没活下来。”说到这,周恩来眼角湿润,显得格外伤感。华国锋看着他,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缘分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当时的周恩来与邓颖超是师生关系,周恩来对邓颖超的印象是她有一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而邓颖超则认为周恩来长得十分英俊。那时,周恩来已有一位漂亮的女友,然而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这位女士虽然同情革命,但始终不愿为此而奋斗,最终两人因思想不合而分手。 此后,周恩来与邓颖超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他们通过文字相互了解,彼此都知道了对方愿意为中华的崛起投身共产主义事业。这使得他们深知,彼此可以成为终生的革命伴侣。周恩来曾在寄给邓颖超的一张明信片上写道,明信片上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他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能像他们一样,一同走上断头台。” 周恩来本身对于婚姻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直到遇到邓颖超之前,他一直是一个独身主义者,甚至早已打算一生不娶。然而,邓颖超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切。两人因为对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而走到了一起,最终他们携手走完了一生,彼此的革命理念和信念让他们成为了完美的伴侣。

1925年10月,正值第二次北伐东征之际。作为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带领部队离开广州前往前线。那时的邓颖超刚与周恩来新婚不久,却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分居两地。就在周恩来离开后不久,邓颖超开始出现了反复的身体不适。 在一个平常的下午,邓颖超来到医院进行检查。当医生告知她已经怀孕时,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女性陷入了深深的困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革命形势异常严峻。邓颖超深知,一旦生下孩子,必然会影响到她的革命工作。 思前想后,她最终做出了一个令她终身遗憾的决定:独自前往药店购买打胎药,未经丈夫同意就结束了这个新生命。然而,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远比她预想的要严重。服用药物后,邓颖超出现了大出血的情况,疼痛难忍,不得不请了一周的病假。 直到11月20日,夫妻二人在汕头重逢。周恩来一眼就发现了妻子苍白的面容和憔悴的神态。在他的追问下,邓颖超不得不道出了实情。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对妻子发这么大的脾气。他严肃地指出,革命工作与生儿育女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都应该被视为对革命事业的责任。 1926年初春,当邓颖超再次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时,她第一时间就告诉了周恩来。三天三夜的煎熬后,主治医生王德馨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为了保住产妇的性命,只能采用产钳助产。这个决定的代价是,他们失去了期待已久的儿子。那是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可惜因为难产造成的伤害而夭折了。

1946年5月11日,周恩来与邓颖超出席了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李晨和陈浩的婚礼。在婚礼上,邓颖超提出了夫妻间应遵循“八互”原则,即“互敬、互爱、互助、互勉、互信、互慰、互让、互谅”。周恩来认真聆听邓颖超讲解这些原则,并未打断她。邓颖超从周恩来的神情中看得出他对“八互”原则的支持。这些准则在两人的婚姻中得到了深刻的贯彻,成为了他们和谐相处的基石。 周恩来在工作上经常尽力“压低”邓颖超的职务,尤其是在任职、调级等问题上,这种做法邓颖超从未有过怨言。廖心文,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原主任曾表示,邓颖超对周恩来这样做完全理解,因为他们的信仰和三观完全一致,邓颖超说:“恩来这样做,我很理解。”他们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在抗战期间,邓颖超与朱德的夫人康克清一起先行撤离延安,而周恩来则继续在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在这段时间里,邓颖超几乎每月都会把《晋绥日报》以及其他参考资料转寄给周恩来,确保他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两人保持着长期的书信往来,这种习惯始终延续下来。 由于当时的革命环境复杂,周恩来有时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信,邓颖超便会在信中带着一点娇嗔:“收件人虽忙不克写信,开个收条来总还可以吧,亦是应该的吧,你说对不?”每次周恩来有机会回信时,都会简短地写道:“沿途平安,堪以告慰老婆……回来后,能看到你更加年轻,那将如何快乐!” 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亲手捧着他的骨灰,拜托飞行员将骨灰撒向了他深爱并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祖国大地。邓颖超写下了一篇名为《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的文章,纪念那段与周恩来共同度过的岁月:“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0 阅读:153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