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传说”,也是“爸爸去哪儿”真人秀的最佳男主角。尴尬的事儿我没少干。 女儿刚结束寒假开学,学校的开放日就又让我尴尬了一次,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把“肯定参加”说成“尽量参加”,结果我参加的会议延时长到能看完3遍《哪吒2》。当我一溜小跑的冲进教室时,正好赶上开放日散场,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几个非常刺眼的大字,“最佳缺席奖-永远在路上的爸爸”。 这样的奇葩时间管理要追溯到4年以前,这些年的我能够非常完美的践行"物理在场精神缺席"准则:比如亲子阅读的时候偷偷的看数码信息;陪孩子玩积木的时候忙着回复工作消息;就连陪孩子去海洋馆,都会开着视频会议“嗯嗯啊啊”。直到有一次我意外的发现了女儿作业中的“全家福”:妈妈牵着她们的手,而应该是我得位置用的是打印出来得微信头像,关键还是黑白的。 《高质量陪伴》给出的研究数据看上去非常的扎心:平均每天父亲对孩子的有效陪伴只有12分钟。现如今,孩子在家里的墙上挂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时间账单,其中粉色的便签是孩子发出的“陪伴券”,蓝色的便签则是我提前透支的“时间债”。原本上周末是要加班的,但是我看见闺女在我的办公桌前放着的“十分钟拍卖券”,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上面画着一个哭泣的时钟,时钟一边哭泣一边在拍卖爸爸的时间,于是我果断把电脑关掉,把手机放下,陪孩子们玩了一个多小时。 爸爸的转型之路往往是魔幻的,原本计划上周出差,结果因为特殊原因改为晚上行动,恰巧当天是学校的晨读分享会,当我顶着“熊猫眼”闯进教室的时候,好多同学都惊呼:“哇,原来她是有爸爸的!”更加刺激的是分享环节,我原本的想法是讲一个激励故事,但是孩子们都不买账,吵着要听“爸爸的赶飞机历险记”。看着女儿洋溢着骄傲的小脸蛋,我突然觉得这时间调整的太值了。 现在我经常在陪孩子的时候,把手机开启飞行模式,这样我就可以安心的陪孩子了,关键是我发现,哪怕开启2个小时的飞行模式,地球依然在转,世界依然再继续,倒是换来了孩子更专注的学习,换来了孩子更多的欢声笑语。有一次孩子把打开的手电筒放到我的头上,跟我说:“我的爸爸会发光”。 今天中午,我再整理相册,发现今年孩子过生日时候拍的合影里,终于有了我的全身照,而照片的背景里面有没写完的文章,有没喝完的茶,还有满脸都是奶油的我,这一切拼凑出了最真实的生活蒙太奇。 再看这篇文章的爸爸们,你们敢晒出你们的“时间欠条”?最后我想说的是,当爸爸真正在场的时候,孩子周围的空气都会变得很不一样。
爸爸变形记:从"失踪人口"到"在场证人"
父能量研究所
2025-02-20 12:36: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