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源自佛教禅宗公案,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其背后蕴含的佛理深刻体现了禅宗对“超越执着”“破我法二执”的核心思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解读: 一、表象与深意的张力 世俗语境中,此语常被简化为鼓励进取的励志格言,但禅宗原旨恰与之形成微妙反差。景岑禅师以“百尺竿头坐底人”(修行已臻化境者)为喻,却反问“如何进步”,实则是以悖论打破弟子的思维定式——当修行者执着于“竿头”的成就时,已然落入“有所得”的陷阱。 二、禅宗的“无住”哲学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公案正是对此的具象演绎。“更进一步”并非物理空间的攀升,而是对“竿头”概念的彻底消解。真正的进步在于勘破“进步/退步”“高/低”的二元对立,正如庞居士悟道诗所言“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三、临济宗的峻烈机锋 景岑禅师隶属临济宗法脉,其应答方式体现了该宗“杀活自在”的教学特色。当学人试图在逻辑层面求解时,禅师以“朗州山,澧州水”的日常景物作答,暗示“道在平常”,将求道者从对“殊胜境界”的攀援拉回当下,暗合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精髓。 四、大乘佛教的终极指向 《大智度论》强调“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此公案最终指向“言语道断”的实相。所谓“进步”实为破除对“百尺竿头”这一修行相状的执着,正如《楞严经》中“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终极开示,提醒学人“佛是干屎橛”(云门文偃语)的彻底不二境界。 现代人若仅将此语视为成功学注脚,实乃买椟还珠。其真义恰在警示:当我们在某个领域达到极致时,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极致”概念的自我消解。这种禅机对当代社会破除内卷焦虑、超越竞争逻辑具有深刻启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源自佛教禅宗公案,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其背后
灵波随心商业
2025-02-19 22:3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