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我国半导体专家李爱珍,被评为美国外籍院士,而在此之前,她多次落选中国院士,默默无闻。可即便如此,她依然为我国半导体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甚至退休后她也没有停下来。 李爱珍从小就特别爱学习,尤其是对化学情有独钟,1954年,她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复旦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里,李爱珍学习更加刻苦,经常泡在图书馆里,跟实验室里的仪器打交道。 大学一毕业,李爱珍就进入了一家研究所工作,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她很快就成了研究所里的明日之星,领导和同事们都对这个年轻的姑娘刮目相看。 那时候,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跟国外比有不小的差距,国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攻关,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李爱珍听到这个消息,二话不说就决定投身到半导体研究中去。 要知道半导体技术可不是一般的难啊!这里面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还需要非常精密的仪器设备。 但李爱珍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半导体这个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来,于是她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生涯。 实验室里,李爱珍经常是最早来,最晚走的那个,为了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她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候她甚至在实验室里打地铺,连续几天都不回家。 就这样,李爱珍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拼搏,一步步地在半导体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她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的多项空白,渐渐地,李爱珍在国内外的半导体界有了一定的名气。 李爱珍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她的青春、健康、甚至个人的幸福,都奉献给了心爱的事业。 但李爱珍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她看来,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每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看到国产芯片的性能越来越好,她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欣慰。 然而,李爱珍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多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屡屡失败。 一些贡献不及她的科研人员,反而顺利当选,这让李爱珍对国内的科学界深感失望,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埋头研究,在自己的领域里孜孜以求。 直到2007年,71岁的李爱珍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人质疑李爱珍的出走,认为她不爱国,也有人为她鸣不平,认为国内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对于这些议论,李爱珍从未正面回应,她只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培养着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李爱珍的一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典范,她扎根祖国,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李爱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她爱国敬业、甘于奉献的品质,她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勇气,她淡泊名利、专注科研的态度,都是我们应该铭记和传承的。 今天中国的科技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像李爱珍这样的科学家。 我们需要他们的智慧和创新,来推动国家的进步,我们需要他们的品德和精神,来激励后人前行。 让我们记住李爱珍,这位中国半导体界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让我们向她致敬,向所有为中国科技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们致敬。 (信息来源: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科研是生命的绝大部分——中国科学报)
18年前,我国半导体专家李爱珍,被评为美国外籍院士,而在此之前,她多次落选中国院
闲有看事
2025-02-19 17:52:30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