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度以“科学无国界”极力挽留,放弃美国1.2亿年薪的“中国第二钱学森”,回国后一年创利润约1200亿。这个了不起的人就是潘锦功。 潘锦功,中国“发电玻璃”的创始人,作为少年天才的他,14岁就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1996年,他前往美国深造,在留学期间,他就认为,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材料技术能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从这之后,他就投身于研究清洁能源发电,将自己的一生目标定在了攻克能源难题上。 2007年,他在新泽西理工大学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碲化镉材料研究中心,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碲化镉材料技术。 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在科研界引起了轰动,也让潘锦功在全球能源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为了确保这一技术能够被买断,美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提出了极为诱人的条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希望潘锦功能够加入美国国籍,永久留在美国工作,拿上亿的年薪。 这些条件无疑是对潘锦功科研才能的高度认可,同时也透露出美国希望借此技术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面对这一切诱惑,潘锦功并未动摇,他清楚,若接受这些条件,最终技术的主导权将不再属于他,可能被美国企业用来垄断太阳能产业。 为了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潘锦功果断拒绝了提议,决定将自己的技术带回祖国。 潘锦功回到中国后,带领团队在新材料方面累计完成了34项国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19项。 他所研发的透光太阳能玻璃技术迅速进入实际应用,得到了国家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潘锦功带领团队实现了技术的量产化,并成功推广至多个领域,包括建筑材料、公共设施等。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极大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还推动了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潘锦功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不断推动技术的更新和优化,始终站在能源创新的前沿。 潘锦功的回国不仅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还直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下了约1200亿元的年利润,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他的努力与成功也激励了更多的海外学子回国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科研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潘锦功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对国家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技成果的产出上,更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坚持和选择,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他的努力,潘锦功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也为祖国的未来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科技强国的代表人物。
被印度以“科学无国界”极力挽留,放弃美国1.2亿年薪的“中国第二钱学森”,回国后
商业姑娘呀
2025-02-19 17:13:22
0
阅读:235
南江沙洲客
这与三哥有什么关系?小编醉酒后写的段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