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中的真实历史故事《唐探1900》中偷运军火的郑仕良,历史上确有其

西门大妈啊 2025-02-19 16:18:08

唐探1900中的真实历史故事

《唐探1900》中偷运军火的郑仕良,历史上确有其人,原名就叫郑士良,而且真的是学医的,也真的闹革命。

郑士良是广东惠州人,从小就喜欢习武,颇有侠义精神,加上家族的影响,很早就和会党有所交往。因为他口才好,身手矫健,很快就被三合会吸收,逐渐成为其中领袖人物。

他应该是家境不错,让他读了几年私塾后,就去了德国传教士所办的礼贤学校读书,接受新式教育。他在这儿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接受了洗礼,他脑海中三合会的“反清复明”观念逐渐转变为“革命民主”的理念。

从礼贤学校毕业后,郑士良考入南华医学堂,也就是现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学校,中山医学院的部分前身。在这里它通过好友陆皓东,认识了一个新同学。

当年大家都觉得这个新同学疯疯癫癫,满嘴说着大家不懂的词,但是郑士良不但觉得他不疯,而且认为他是将来一定有一番作为,因此对他格外亲厚。

这个新同学叫做孙中山。

孙忠山对郑士良的印象也很好。后来孙中山回忆:

“郑士良号弼臣者,其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结纳皆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予一见奇之,稍与相习,则与之谈革命,士良一闻而悦服。”

三人加上后来认识的陈少白,成为了亲密无间的革命小组。郑士良于是建议孙中山团结会党,将来为武装起义积聚力量。可以说孙中山在革命初期能联合会党,多亏了郑士良的斡旋。

毕业后,郑士良返回家乡行医,还开了同生药房,一边当医生,一边搞革命,而这个药房就成了革命的掩护和聚点。当时孙中山在香港,一面学医,一面联络海外朋友起事。

后来“兴中会”正式成立,口号也确定为 “驱除鞑虏,恢复华夏” ,郑士良作为创始人,负责招纳会员和联络会党起义两大任务。“

然而由于革命时机把握不准,外加运送枪械不慎泄露机密,起义指挥者之一,也就是郑士良的好友陆皓东被捕牺牲。首次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正是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也是为了中国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年仅27岁。而郑士良侥幸逃脱,与孙中山在日本会合后,重组了兴中会,将香港的哥老会和三合会的势力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大团体兴汉会,策划下一次武装起义。

1900年,趁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孙中山决定在惠州三洲田大寨发动起义。由于此地是郑士良的家乡,他和各方势力都很熟,大家便一致推举他担任总指挥。

本来起义是定在闰八月十五,然而月初消息就走漏了。八月初十清军突然来袭,起义只能被迫提前。八月十三日,郑士良带领全体将士,头缠红巾、身着白布镶红号褂,趁夜袭击清军军营,大获全胜。各乡会党纷纷响应,队伍一下扩充到两万人,打的官兵节节败退。

然而此时,起义军关键人物陈延威、杨衢云暗中投降了清朝,而日本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禁止日本驻台湾总督帮助中国党人,这使得起义军难以购买到物资弹药,实力大大削弱。

郑士良此时内外交困,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不得紧急解散队伍。郑士良作为总指挥,清政府自然不会放过他,他也找机会去了香港暂时躲避。而清兵前往郑士良家中搜捕时,他的夫人钟氏无法用箩筐带着四个孩子一起逃走,只能忍痛将将次子和三子留在家里,不幸清军杀害。在逃难途中,郑夫人无奈将幼子送给了一家饶姓人家抚养,最后仅带着长子云松到了香港。

在香港期间,郑士良一边打工养家一边继续策划革命。他干的还是自己老本行:药店。而这个药店大家也听说过,叫做屈臣氏。此时他只有37岁,年富力强,觉得自己还有无限的精力和热情,可以投身到救国大业中。

然而大风大浪都过来了,他却在阴沟里翻了船。有一天他前往酒楼赴宴,宴会结束后在回家途中突然暴毙。经过医生检验说时中风,但当时绝大部分人认为时清政府收买小人下毒谋杀。

友人们按照基督教仪式,将他安葬于香港薄扶林道基督教坟场,为了防止被破坏,墓碑上没用郑士良本名,只刻着 “郑弼臣之墓”(郑士良号弼臣)。

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不仅用各种方式追念郑士良的赫赫功勋,而且对他留下的一子二女都做了妥善的安排。他的儿子郑云松被送往英国留学,攻读工程专业,回国后投身于香港市政建设工程。郑云松的女儿他的次女郑碧苇,在文史教育领域也颇有名气。

虽然有所虚构,但按照时间推算,在电影中,白客饰演的郑仕良,带着军火回国,参加的恰恰就是这场惠州起义。

0 阅读:131
西门大妈啊

西门大妈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