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婚?上海“干婚”现象愈发普遍,白天恩爱夫妻、晚上各过各的。这背后的原因是年轻人对婚姻的抗拒,许多人到了30岁仍孤身一人,究竟是什么在阻挡年轻人踏入婚姻? 昏黄的台灯下,张伟(化名)疲惫地揉着眉心。他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格子衬衫永远是他工位上最显眼的标志。 对面,他的妻子李静(化名)抱着平板,正为一个母婴团购的优惠券精打细算。他们结婚五年了,孩子三岁,正是花钱如流水的时候。 墙上的婚纱照里,两人笑得甜蜜灿烂。可现实中,这种笑容已经很久没出现过了。 张伟记得,他们恋爱的时候,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恨不得把一天二十四小时掰成四十八小时来用。 现在呢?两人之间的对话,大多是围绕着“尿布”、“奶粉”、“学费”这些词汇。 李静曾经是个爱笑的姑娘,在一家外企做人力资源。自从有了孩子,她辞了职,全职在家带娃。 她的朋友圈,从精致的下午茶和旅行照片,变成了各种育儿经验和促销信息。生活的重担,硬生生把一个职场丽人,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 是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之间变得如此沉默?张伟想不起来了。 或许是996的工作压垮了他,让他回到家只想瘫倒在沙发上;或许是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声,磨掉了李静的耐心;也或许,是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张伟和李静的婚姻,在如今的社会,有个专属名词——“干婚”。“干”得像沙漠,缺水、缺爱、缺激情。 根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像他们这样连基本亲密接触都没有的夫妻,在全国大概占到了三分之一。 这数据,触目惊心。而更令人心惊的是,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少。 专家们曾经乐观地预测,2024年会迎来结婚小高峰,至少得有六百六十万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现实却狠狠打了脸。 结婚的少了,“干婚”的多了。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 在上海这个聚集了两千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像张伟这样的“漂一族”。他们背井离乡,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却往往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王强(化名)也是其中之一。今年三十三岁的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却依然单身。 朋友聚会,总有人打趣他:“老王,啥时候带个嫂子出来见见?”他总是笑笑,说:“事业未成,何以家为?” 其实,王强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不敢谈。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因为结婚、生子,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他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 更何况,如今的社会,谈恋爱、结婚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没车没房,谁跟你谈恋爱?”这是王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是句玩笑话,却也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心声。 在“先脱贫再脱单”的时代,结婚似乎成了一件奢侈品。以前那种“有情饮水饱”的爱情,越来越少见。 大家都变得更加务实,更加看重物质条件。生活压力、经济负担、个人追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而对于那些已经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来说,如何让婚姻这艘小船,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平稳航行,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生活再难,是不是就只剩下冷冰冰的“凑合”? 难道曾经的爱火就不能复燃?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干涸婚姻”中的每一个人。 来源:2023年07月05日中国青年报
什么是干婚?上海“干婚”现象愈发普遍,白天恩爱夫妻、晚上各过各的。这背后的原因是
住顶楼小邹
2025-02-19 11:18:30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