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和宇树科技探讨合作!
摘自Jessica 高工人形机器人
巨头陆续下场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似乎成了近两年AI界的一个“主旋律”。
如今,Meta也正雄心勃勃地计划着,将AI应用推向新高度。据彭博社报道,Meta正在其Reality Labs部门下设立一个新的分支,专注于开发能够协助完成物理任务的AI驱动人形机器人。
这一举措标志着Meta正式踏入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与英伟达支持的Figure AI、特斯拉等行业巨头展开竞争。
Meta首席技术官Andrew Bosworth在公司内部备忘录中提到,新成立的机器人产品团队将专注于“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目标是最大化Llama平台的能力”。Llama是由Meta开发的主要AI基础模型系列,目前正为其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生成式AI产品提供支持。
近年来,受益于各大先进AI模型的出现,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Meta的这一战略决策正是基于对AI技术潜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布局。
Bosworth指出:“我们相信,扩展我们的产品组合以投资这一领域,将为Meta AI以及我们的MR和AR项目带来价值。”显然,Meta寄希望于通过人形机器人项目进一步整合和强化其在AI、MR、AR领域的技术优势。
据报道,Meta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计划由Marc Whitten领导,他曾担任自动驾驶汽车公司Cruise的CEO,目前担任Meta机器人部门的副总裁。
公开资料显示,Whitten还曾在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担任过高管,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他的加入有助于推动Meta的机器人项目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
此外,Meta还任命了John Koryl为零售副总裁。公开资料显示,Koryl曾是二手电商平台The RealReal的CEO。其职责是扩大Meta面向消费者的销售影响力,包括Quest混合现实头显,以及Meta与Essilor Luxottica合作生产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等AI可穿戴设备。
Meta此番重大决策,也意味着接下来将对其Reality Labs加大投资。然而该部门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Meta 2024年Q4财报显示,得益于Quest 3S的畅销,Reality Labs该季度营收10.83亿美元,为史上最高季度收入。尽管如此,Reality Labs仍未实现盈利。根据财报,其Q4支出同样创下新高,总额达60.5亿美元。该季度其亏损达49.67亿美元,而2023年同期亏损为46.46亿美元。
据了解,Meta将率先聚焦开发人形机器人硬件,以支持机器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项目最初将专注于家庭任务场景,例如清洁、整理等,家庭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对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操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Meta希望通过其先进的AI技术和传感器,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家庭环境中高效、安全地完成各种任务。
目前,Meta已经开始与机器人公司讨论,以探索合作开发原型的可能性。这些公司包括宇树科技和Figure AI,前者是在蛇年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企业,后者则是全球第二家实现赚钱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这种开放的合作态度不仅有助于Meta整合行业资源,还能够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Bosworth强调,Meta的目标是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底层技术和平台,而不是立即推出自己的机器人品牌。
这一战略类似于谷歌Android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角色,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Meta似乎是想成为机器人行业的“基础设施”提供商,进一步巩固其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
但未来也不排除Meta可能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展,推出自己的机器人品牌,从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从技术提供商到产品制造商的全面布局。
要注意的是,Meta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后,必将面临来自行业巨头和初创公司的激烈竞争。特斯拉的Optimus就是Meta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从已公开的进展来看,Optimus已经能够完成许多日常任务,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非常坚定地要把其推向市场。此外,英伟达支持的Figure AI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颇快。
此外,尽管Meta在AI和传感器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但人形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的操作能力仍面临诸多挑战。
有研究人员发现,推动聊天机器人发展的语言相关AI的突破,并未能直接转化为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这些技术难题需要Meta在具身AI领域进行持续的投入和创新。
据悉,Meta多年来一直在资助有关具身AI的研究,希望通过开发能够感知和理解物理空间的AI模型,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奠定基础。Meta的首席AI科学家杨立昆也一直强调语言模型的局限性,并致力于开发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空间的新类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