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美娇娘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对徐兰森说:“我有言在先,我爱的人是徐竹青,娶你只是为了传宗接代,。”谁料,转身阎锡山就迷失在温柔乡! 阎锡山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个军阀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他年轻时期,家中经营着当铺和粮栈生意,过着还算殷实的生活。 1907年,年轻的阎锡山和父亲阎学堂决定扩大家族生意,投资了一笔巨款。不料这次投资血本无归,一夜之间债台高筑,父子二人被迫逃离太原。 这次生意失败成为阎锡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为了躲避债务,他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最终选择了从军从政之路。 在军旅生涯中,阎锡山展现出过人的才干和政治智慧。他善于审时度势,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逐渐在山西站稳脚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抓住时机,带领部下响应革命。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灵活的政治手腕,他被推举为山西都督。 从此,这位曾经的落魄商人之子成为了一方诸侯。在执政期间,阎锡山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发展实业,使山西逐渐成为北方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 正是这种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的本事,让他赢得了"山西九尾狐"的称号。这个称号既是对他政治智慧的肯定,也暗含了对其善变性格的讽刺。 然而,即便位居高位,阎锡山依然难逃传统家族的约束。作为阎家独子,传宗接代的重担始终压在他的肩上。 阎家老人对子嗣的渴望与日俱增。尤其是当他们得知阎锡山的发妻徐竹青无法生育后,这种焦虑更是到达了顶点。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便是位高权重如阎锡山,也无法摆脱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徐竹青的父亲看清了形势,深知女儿若想保住阎家主母的地位,就必须设法解决后嗣问题。于是,他多次劝说阎锡山纳妾。 1914年的春天,山西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是时年31岁的山西都督阎锡山,新娘则是年仅14岁的徐兰森。 这场婚礼的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家族利益和人情世故。徐兰森虽是小妾,但由于肩负着为阎家传宗接代的重任,婚礼规格依然不低。 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仪式上,阎锡山始终保持着严肃的表情。这场婚礼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更是家族的需要。 新婚之夜,阎锡山对年轻的徐兰森说了一番令人心寒的话。他直言自己心里只有徐竹青,娶她只是为了传宗接代。 这番话背后,反映出阎锡山对发妻徐竹青的深厚感情。尽管是包办婚姻,但他们多年来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当年生意失败时,是徐竹青陪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那些日子里,徐竹青不但要应付上门讨债的压力,还要照顾家中老小。 这样的患难夫妻感情,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即便是在决定纳妾的时候,阎锡山依然坚持要徐竹青在家中的地位不变。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复杂。随着徐兰森的到来,阎锡山发现自己的感情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年轻的徐兰森不仅貌美,更懂得照顾人。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阎锡山的喜好,处处为他着想。 渐渐地,阎锡山开始频繁出入徐兰森的房间。最初,这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但是,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阎锡山对徐兰森的态度逐渐发生改变。他开始欣赏这个年轻妻子的温柔贤惠。 婚后的日子里,徐兰森很快就履行了她的职责。短短几年间,她为阎家生下了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这些孩子的出生,不仅解决了阎家的后顾之忧,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阎锡山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们,家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阎锡山与徐兰森的关系也因为孩子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亲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互动变得自然而随意,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 这些变化并非没有代价。原本约定孩子们要称徐竹青为"娘"的承诺,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淡忘。 1930年的中原大战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战败之后,阎锡山选择带着徐兰森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逃往大连。 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在危急关头,阎锡山优先考虑的是徐兰森母子的安全。 在大连的一年多时间里,阎锡山一家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远离了政治纷争,他们更像一个普通的家庭。 这段时间的相处,让阎锡山与徐兰森母子的感情更加紧密。两个孩子也在这期间改口称徐兰森为"妈"。 当他们回到山西后,这种称呼的改变引发了一场风波。徐竹青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与阎锡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这场争执的结果是徐竹青搬到太原通顺巷居住,开始了与阎锡山的分居生活。这个决定标志着这段复杂的婚姻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尽管如此,阎锡山并未完全冷落徐竹青。在外人面前,他依然维护着徐竹青阎夫人的地位。 在重要的家族活动中,阎锡山经常派徐竹青代表自己出席。这既是对她的尊重,也是对外维持家族体面的需要。 在阎锡山的日记中,他写下了"对得起父母易,对得起妻子难"这样的话。这句话既是自省,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 1964年,徐竹青在台湾去世。按照安排,她与阎锡山合葬,这个最后的决定,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阎锡山对这段感情的态度。
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美娇娘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对徐兰森说:
甜蜜游记
2025-02-18 20:02:32
0
阅读: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