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回到长沙探望外婆,却遭到了姨外婆的讨债,“毛姑爷欠我的100银

文山聊武器 2025-02-18 18:53:37

1950年,毛岸英回到长沙探望外婆,却遭到了姨外婆的讨债,“毛姑爷欠我的100银元,什么时候可以还呀?”毛姑爷指的就是毛主席,为何主席会欠下一百银元的债务呢,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1950年5月,天气已经转暖。毛岸英肩负着父亲的嘱托,乘坐硬座火车从北京来到长沙。 这是一次特殊的归乡之旅,他要代表父亲毛泽东为外婆向振熙贺80大寿。父亲临行前特意给他制定了三条规矩:不准坐软卧,只能乘坐硬座;在长沙只能步行看望亲属,不允许坐小包车;不准带警卫。 毛岸英先去了趟韶山,看望了家乡的乡亲。随后,他带着父亲准备的礼物来到了长沙,向外婆献上了人参、鹿茸等滋补品。 向振熙见到阔别已久的外孙,激动不已。毛岸英递上了父亲的亲笔信,信中写道:"今老太太80大寿,特令小儿岸英回乡贺寿,并送上人参、鹿茸等礼物表示祝贺!" 5月25日,向振熙的寿宴如期举行。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毛岸英坐在外婆身边,不时为她夹菜。 席间,毛岸英环顾四周,发现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向振熙告诉他,姨外婆向振恺因病未能出席。 得知这个消息后,毛岸英顾不上继续用餐,便起身告辞。他直奔姨外婆向振恺的家中,想要探望这位生病的长辈。 谁知这次探访却让他听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故事。向振恺的女儿钟瑾怀对他说:"岸英啊,毛姑爷现在是大人物了,如果能将当年的那笔钱还给我就更好了。" 这句话让毛岸英愣住了。原来,在革命年代,父亲曾向姨外婆借过一笔钱,具体是100银元。 要知道,杨家、向家与毛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杨昌济与向振熙是表姐弟,后来结为夫妻,生下了女儿杨开慧。 而杨昌济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正是他向北大图书馆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毛泽东与杨开慧相识相知,最终结为夫妻。 这门婚事让三个家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眼前这笔100银元的债务,牵扯出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往事。 说起这笔借款的由来,还要从向振恺的家庭说起。向振恺是向家的长女,与向振熙是一母同胞的姐妹。 在那个年代,向振恺的生活并不顺遂。丈夫早逝,膝下的儿子也早早离世,只剩下她和女儿钟瑾怀相依为命。 更让人唏嘘的是,钟瑾怀的丈夫同样英年早逝。母女二人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家中经济状况也十分拮据。 正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向振恺还是毅然决然地借出了100银元给毛泽东。这100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一个普通家庭几个月的开销。 这笔借款发生在"驱张运动"期间。当时的湖南,军阀张敬尧的统治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在一系列革命行动后,张敬尧被赶出了湖南。 新上任的湖南都督谭延闿,为了显示自己的开明,允许长沙的民众自由办报。这给了革命者们一个难得的机会。 毛泽东看准了这个时机,打算利用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但是要在报纸上刊登文章需要付费,这对当时的革命者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这个关键时刻,向振恺主动解囊相助。她将自己多年积攒的100银元借给了毛泽东,支持革命事业的发展。 毛岸英回到北京后,立即将姨外婆家的情况向父亲作了汇报。当听到这段往事,毛泽东沉默良久。 面对这笔尘封多年的旧债,毛泽东很快做出了决定。他安排向振恺搬到向振熙家中同住,并承担起两位老人的全部生活费用。 这个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对待恩情的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还清这笔债务就算了结,而是选择了一种更有温度的方式来报答这份情谊。 从此以后,向振恺和向振熙两姐妹得以在晚年相互照应。毛泽东每月都会按时寄来生活费,保障两位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就在这一年,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1950年10月,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让两位老人悲痛不已。 尽管如此,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对两位老人的照顾。在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他仍然坚持按月给两位老人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 1960年,向振熙迎来了90岁大寿。当时毛泽东正值百忙之中,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这个重要的日子。 他得知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湖南,便托她带去200元作为寿礼。信中特意说明:"杨老太太今年90大寿,我没什么东西好送的,就寄去200元。" 这200元看似数目不大,但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毛泽东对老人的持续关心。 1962年春天,毛泽东又派儿子毛岸青和儿媳邵华回湖南,专程看望向振熙,并为杨开慧扫墓。这些举动都显示出他对这个家族的深厚感情。 同年11月,向振熙在长沙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立即发去吊唁函,并寄去500元作为安葬费用。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