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5名女战士被美军围堵,主动投降,却从此音讯全无。50年后,一个美国老太太拿出一样东西,让全世界知道了真相。 “她们都是英雄,她们到死都没有投降。” 2000年,正是抗美援朝50周年,一位美国女记者玛丽和一位朝鲜人来到中国抗美援朝博物馆,讲述了当年在战场上“凭空消失”的5名女战士的故事。 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走上朝鲜战场,其中一群女兵走在队伍的行列中,她们大多是医护人员和文艺兵。 1951年李奇微总结了志愿军作战的两个特点:礼拜攻势和月圆攻势,分析出志愿军一场战役的时间大概在7—10天,基本上每次都是在月光明亮的夜晚出击的特点,于是针对这两个特点他找准志愿军疲乏的时间段,发起猛烈攻击。 果然在他率军发动攻击一段时间后,志愿军就出现了疲乏的现象,后续补给吃力。 彭总意识到坚守会使得伤亡损失更大,于是他下令防御撤退,将战线撤回到“三八线”以北地区。 王文慧、王招弟和张兰就是第一批撤退的卫生员,负责伤员的转移。 但当她们带着伤员转移出去后,又听到不远处传来枪响,王文慧作为教导员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决定去支援。 王招弟和张兰也跟着她去,接近枪响的地方后她们发现那里的同志阵亡了很多,只剩下2名女兵还在顽强抵抗。 那两位女兵是文艺兵,一个叫李毅力,一个叫孙娜娜。5个女兵汇合后,她们边打边撤,打算将敌人甩掉加入赶上大部队。 可是那些美军像狗皮膏药一样紧紧黏在身后,她们手边的子弹越打越少,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正好一个山洞出现在眼前,于是她们躲了进去。 这个洞很深,她们守在洞口只要看到美军上前就是一枪,使得美军也不敢轻易上前。 打了几个回合之后,美军竟然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张罗着安营扎寨,准备等她们弹尽粮绝自己出来投降。 5个女兵坚决不投降,在洞里靠着身上仅有的一些干粮撑下去。如果只有她们,或许还能想到其他办法突然出去,可就在她们焦虑的时候,洞深处传来了求救的声音。 她们大着胆子走进去,发现那是一个大肚子的朝鲜孕妇,据她说是为了躲避战乱她和丈夫躲到洞里来,几天前丈夫外出寻找食物,却一去不复返。 孕妇还以为会死在洞里,没想到听到了枪声和人声,她才惊觉自己有救了。 5名女兵赶紧将自己身上的干粮拿出来给孕妇充饥,原本就不算多的干粮更显得捉襟见肘。 有一天王文慧突然拿出一串烤肉给她们吃,原来那是她抓的老鼠烤的,实在没吃的她们只能忍着恶心吃下去。 在这期间,美军想尽各种办法迫使她们投降,向她们喊话。而孕妇也迎来了生产,好在王招弟和张兰是医疗兵,条件简陋但好歹能够接生。 婴儿的啼哭声响彻山洞,原本应该象征着新生的哭声在洞外美军的层层压迫显得更加悲壮,为了这个孩子和妇女,5个女兵开始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 成功突围的概率太小,投降也不太可能,如果想要保住这对母子的性命,只能这样做。 “我们可以投降,但是有一个条件,将这对母子送出去好好治疗,保证她们好好地。” 孙娜娜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同美军谈判,听到她这样说,美军果断同意了,准备好在外面迎接朝鲜母子。 等到朝鲜母子被送走后,美军等着5名女兵出洞投降,他们准备对这5名女兵大加宣传,打击志愿军的锐气。 谁知5名女兵手拉着手走出山洞后,就解开了自己的一口漏出缠在腰上的手榴弹,她们微笑着扯开引线,巨大的声响在山洞口传来,到处都是倒地的尸体。 除了5名女兵,一起陪葬的还有围在洞口的美军们。围困的美军都被这一幕震撼了,最被震撼的就是随军记者玛丽。 她跟着士兵进入山洞搜寻,发现了4张素描画,就是其中4名女兵的肖像画,她趁其他士兵没有注意,将它们悄悄收在了自己的包里。 从那以后,她始终记得5名女兵英勇就义的画面,内心的煎熬让她痛苦了50年。 2000年是抗美援朝50周年,玛丽找到当年那对朝鲜母子来到中国抗美援朝博物馆,将那四张肖像画展示在世人面前,为5名女兵的英勇做了证明。
1952年深秋的上甘岭焦土阵地上,美军士兵麦·卡拉汉突入志愿军防线时,发现三十余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