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何长工代表中国与苏联谈判时,因为衣着寒酸遭到了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的轻视

琴音入梦来 2025-02-18 17:18:17

1951年,何长工代表中国与苏联谈判时,因为衣着寒酸遭到了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的轻视。结果,何长工只说了一句话,就吓得维辛斯基连连道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不断向北推进,甚至越过鸭绿江,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领土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一紧急时刻跨越鸭绿江,投入了抗美援朝的战斗。这场战争不仅是为了捍卫朝鲜的独立,也是为了保卫新中国刚刚建立的和平与安全。 志愿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连续取得了几场关键性的胜利,但代价却是极其惨重的。 敌军的空中优势使得每一场战斗都异常艰难,志愿军承受了巨多敌机的狂轰滥炸。这种惨痛的现实,让何长工深刻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安全,必须发展强大的空军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航空工业几乎是空白。连最基础的飞机零部件都无法生产。 何长工在财经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争取国际援助,尤其是苏联的支持,来建设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 许多人认为,考虑到中国当时工业基础的薄弱,发展航空工业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周恩来总理对这一提议表示了高度肯定,并很快将此事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在听取报告后,当即作出了决定,表示全力支持这一计划,并称赞这一提案“打得好”。 1951年元旦,何长工率领的代表团乘坐苏联飞机抵达莫斯科。 代表团成员们在驻地里进行了多次紧张磋商,仔细分析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代表团紧锣密鼓地为正式谈判做最后准备时,苏联外长维辛斯基提出要与何长工进行单独会见。 这个消息让代表团成员们感到些许意外,因为根据通常的外交惯例,双方应当先进行团队会谈。但何长工迅速做出了决定,接受了单独会见的请求。 他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打开谈判局面的机会,能够为即将到来的谈判创造有利的条件。 维辛斯基身着金边制服,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国外交官的傲气。相比之下,何长工的一身普通西装显得格外朴素。这种鲜明的对比似乎让维辛斯基产生了某种优越感,他的态度也随之变得轻慢起来。 维辛斯基直言不讳地质疑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能力。他指出,中国连最基本的轮胎制造都还未掌握,更不要说发展如此复杂的航空工业了。 何长工沉着应对,流利地用英语回应了维辛斯基的质疑,强调了中国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这一回应显然出乎维辛斯基的预料。 维辛斯基稍感吃惊,转而用法语试探,期待能找到何长工的弱点。没想到,何长工依然答得如流。 面对维辛斯基接连提出的疑问,何长工继续展示出中国的雄心壮志。他直言,中国具备研制各种先进武器的能力,这番言辞让维辛斯基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显然对眼前这位代表有了新的评估。 维辛斯基询问何长工的教育背景时,何长工介绍了自己在毛泽东军事学院的经历。 维辛斯基表示,尽管苏联愿意提供援助,但中国的工业基础依然过于薄弱,即便有技术支持,也难以建立起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此外,他还对技术可能外流至西方国家表示了担忧。 何长工解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的非凡毅力,强调中国完全有能力守护得来不易的工业成果。 他还进一步阐述了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共同利益,强调双方的合作将为全球革命事业带来重要推动。 何长工的言辞既恳切又有力。他表示,发展航空工业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防安全,更将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增添新的力量。 维辛斯基开始认真思考中苏合作的可能性,并对合作前景进行了深入的考虑。 会谈的最后,维辛斯基为自己先前的傲慢态度表示歉意,承认中国的决心与能力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他表示愿意支持中国发展航空工业的计划,并承诺在接下来的正式谈判中提供积极的协助。 2月中旬,中苏两国正式签署了航空工业援助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派遣专家团队来华,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份协议不仅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标志着两国合作的深度进一步加深。 毛主席在得知谈判结果后,再次肯定了何长工的工作。他指示要全力支持航空事业的发展,并表示虽然起点低,但有了苏联的帮助,中国一定能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工业。 在此后的岁月里,数十名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与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并肩工作,共同推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0 阅读:102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

琴音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