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华人张安仁,储备了几千石粮食。有一次发生饥荒,有人劝张安仁高价卖粮,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张安仁却说:"我难道是图利之人吗?"于是又有人劝他把粮食布施出去,可张安仁又说:"我难道是图名之辈吗?"也没有布施。 没想到的是,张安仁将所有粮食取出,雇人修路一百八十里,修筑堤坝四十里。县中百姓争先应聘,这样既可以赚取粮食养活一家,又修了道路、河堤,一举多得,利益千秋。 张安仁后高寿93岁,子孙科举高中考中连绵不绝。古人评说:自古行善之人,没有比这更善谋划的了。这件事情,富豪之家最应效仿。 此事一经传开,周边州县的富豪乡绅们纷纷听闻。起初,有些人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私下里议论张安仁此举是故作姿态,不过是想博个好名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金华县因为道路平坦、河堤稳固,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往来日益繁荣,这些人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 其中一位邻县的大富商李茂才,一开始对张安仁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他放着赚钱的大好机会不把握,简直是愚蠢至极。可当他看到自家所在的县城因为道路崎岖难行,货物运输困难,生意大受影响,而金华县却因张安仁修的路变得商机无限时,他坐不住了。 李茂才亲自来到金华县,拜访张安仁。见到张安仁后,他满脸羞愧地说道:“张公,我之前对您的做法多有误解,实在惭愧。如今我才明白,您的远见卓识远非我等可比。还望张公能不吝赐教,传授我一些行善积德、造福一方的经验。” 张安仁微笑着,热情地接待了李茂才,耐心地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李茂才深受启发,回到家乡后,他也效仿张安仁,拿出一部分积蓄,组织百姓修缮道路、桥梁,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 在李茂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富豪乡绅开始行动起来。他们或是出资办学,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或是兴建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或是救济贫困百姓,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一时间,整个地区呈现出一片互帮互助、繁荣发展的景象。 而张安仁的家族,在他的良好家风影响下,越发昌盛。他的子孙们不仅在科举上屡获佳绩,入朝为官后也都秉持着正直善良、为民着想的理念,深受百姓爱戴。多年后,当人们再次提起张安仁,他的故事依然被口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行善积德、造福社会的典范 。
在乾隆手底下干活,好好干绝对不吃亏?兆惠因为乾隆的误判,被人围到了黑水营,事后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