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于1970年12月26日在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下水

逐梦星辰海 2025-02-18 17:16:30

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于1970年12月26日在葫芦岛的渤海造船厂下水。在场的人员有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副总设计师赵仁恺、黄纬禄、黄旭华等。他们率领科研团队攻克了数不清的技术难题,为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筑牢了坚实的根基。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工人参与到核潜艇的建造之中,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靠着精湛的工艺和顽强的意志,把设计图纸转化为现实。还有部分海军官兵也参与了相关工作,像程文兆等36名被称为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三十六棵青松”的官兵,他们负责后续的试航工作,为核潜艇的试航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征一号”下水后,现场掌声雷动,欢呼雀跃。彭士禄、赵仁恺、黄纬禄、黄旭华等一众科研人员眼眶泛红,他们深知这是无数个日夜心血的结晶。在下水仪式结束后,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投入到对核潜艇各项性能参数的细致检测与分析中。科研团队仔细比对每一个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确保核潜艇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与此同时,工人们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穿梭在艇身各处,对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复查,查漏补缺。尽管建造环境依旧艰苦,可他们毫无怨言,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技术,为核潜艇的后续完善提供了坚实保障。哪怕是一颗螺丝钉的松动,一块钢板的细微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而以程文兆为首的“三十六棵青松”海军官兵,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试航工作。他们深入学习核潜艇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不断模拟各种复杂海况下的航行情况。在模拟训练中,他们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在模拟深海潜航时,通讯信号出现干扰,导致艇内与外界沟通不畅。官兵们没有退缩,他们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试,终于找到了应对信号干扰的有效方法。 终于,试航的日子来临。“长征一号”缓缓驶离港口,驶向广阔的大海。海面上波涛汹涌,可艇内的官兵们镇定自若,严格按照预定方案执行任务。随着核潜艇逐渐下潜,压力不断增大,每一个设备的运行状况都关乎着整个试航的成败。在试航过程中,核潜艇成功完成了各项预定科目,科研人员和官兵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长征一号”的成功试航,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成就让世界为之瞩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此后,中国在核潜艇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工人和海军官兵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为核潜艇事业的发展拼搏奋斗。他们的努力让中国核潜艇技术不断突破,性能日益先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

0 阅读:5
逐梦星辰海

逐梦星辰海

逐梦星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