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在长春围困战中由于被长期围城,平民饿死无数,甚至出现吃人

蜀山史道 2025-02-18 17:03:34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在长春围困战中由于被长期围城,平民饿死无数,甚至出现吃人的惨状!这导致降将郑洞国终身不愿涉足吉林一步。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到了1948年,我党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国民党正面决战的实力。

因此,同年九月,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林彪、罗荣桓亲率我东北野战军及其下辖纵队,对国民党在东北的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毛主席的英明决策,我军首先包围了锦州,从而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势。

通过围点打援,我军先后阻击了国民党多支援军,并于同年十月中旬成功解放锦州。

这使得东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完全被锁在内部,随着我军的不断突入,战略要地长春、沈阳等地也形势严峻。长春已被围困多日,沈阳则只待我军乘胜追击。

蒋介石深知要想解开困局,必须夺回咽喉要地锦州,于是不断增兵于锦州一带。

然而,此时的长春恐怕已经等不来南京政府的援兵了。作为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长官,郑洞国更是手段用尽,终究无可奈何……

首先,不同于锦州,长春早在辽沈战役爆发前就已陷入我党的包围之中,并在其城市周边部署了二十五公里的封锁线。

我党试图通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达到成功解放长春的目的,但遗憾的是,我们低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固程度。

郑洞国作为国民党的顽固派,早在反围剿战争期间就积极参与剿共。

在抗日期间,他立功无数,多次击败日军,参与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且善用奇兵,打得日寇闻风丧胆。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仍抱持共产党是匪的观念,屡次率军与我党对抗。

这位国民党名将,在解放战争中表现不尽如人意。

先是优柔寡断导致大片地区被我军占领,后又急于应战,结果导致大批生力军被歼,交通被断绝,只能被围困在长春城中。

晚年时,他曾这样解释道:“国民党不得民心,军队难以调遣,那一战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长春断粮后,他下令强抢民粮,并用毫无价值的金圆券进行收购。于是,民众只能吃糠咽菜,到后期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

郑洞国却对此表示不在乎,因为他深信南京政府一定会驰援他。然而,随着有限的空投也停止后,他开始真的绝望了。

长春城中,一个馒头便能换一个大姑娘,再加上瘟疫的肆虐,这里已经变成了人间炼狱。最后,他甚至驱赶难民出城,以确保不会发生民变!

我党一开始不同意难民出城,但看到那些骨瘦如柴的百姓,实在于心不忍。不顾里面是否藏着间谍或军人,直接安置收容所,开始赈济流民。

据统计,当时长春只剩下五万多人,而在此之前仅城市人口就有三十万!

不过我党的行动终究还是感动了一些人。再加上我们素来有优待俘虏的政策,所以到1948年十月下旬,陆续有国民党军队起义。

此时的郑洞国表示要玉石俱焚,但他的部下却不傻,没人会为蒋介石及南京政府殉葬。于是在众多部下的逼迫下,他无奈放下武器投降。

长春终于解放了,近十万国民党军队投降。而郑洞国则仍然受到旧思想的影响,谢绝了我党的好意,赋闲在家。

直到后来见识了新中国的伟大,并且经过周总理的劝说,他才开始为人民政府效力。

晚年的他时常感到对不起长春人民,因此直到去世都不敢踏入东三省一步。

看了以上内容,屏幕前的各位有什么感触呢?欢迎留言评论。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