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准备回家时,突然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

如梦菲记 2025-02-18 16:24:20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准备回家时,突然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没想到就是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的元宵佳节,对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的学生孙家栋来说,本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年方二十的他,正打算收拾行囊启程回家时,舍友突然闯了进来,带来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食堂今晚有红烧肉!"   "什么?红烧肉?"孙家栋一下从箱子里抬起头来,眼睛里放着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猪肉在学生食堂里可是一个月都难得一见的珍馐美味,更何况还是红烧肉这样的拿手好菜。   孙家栋咽了咽口水,心里直犯嘀咕,要知道回家的火车票他可是提前一个月就买好的,现在改签恐怕也来不及了,可一想到红烧肉那诱人的色泽和香味儿,他的心就像被猫爪挠了一下,痒痒的,直发慌。   "要不先去尝尝红烧肉的滋味,再回家吧!"孙家栋心一横,拎起饭盒就往食堂冲去,终于孙家栋如愿以偿地端着红烧肉在食堂角落找到了一个位置,孙家栋一边狼吞虎咽,一边在心里感叹暗自庆幸机智的自己作出了英明的选择,正当孙家栋埋头苦吃,想要把盘子吃得精光时,食堂里的广播突然响了起来。   "同学们请注意,国家正在面向我校征招空军飞行员,有志者请即刻前往教学楼前广场报名……"激昂的播音腔在耳畔炸开,孙家栋愣了愣,筷子悬在了半空中,他抬头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同学已经兴冲冲地放下碗筷,准备奔赴广场。   孙家栋的心砰砰直跳,当兵当空军,这可是他从小就有的梦想!他一向仗义热血,也曾幻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驾驶战鹰,在云霄翱翔,保家卫国,想到这儿,孙家栋一个箭步冲出食堂,大步流星地奔向广场,此时的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行李箱和回家,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去,去参军,去当英雄,去实现儿时的梦想!   就这样嘴馋的直男少年孙家栋,在品尝了人生中最香的一顿红烧肉后,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参军从戎的道路,谁能想到,区区半碗红烧肉,竟然就这样开启了一段传奇的航天人生,当年的一时口舌之快,竟成就了日后的一代宗师,也成就了共和国的一段佳话。   机缘巧合下,孙家栋开启了与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当他吃下最后一口红烧肉,意犹未尽地走出食堂时,已经在心里暗暗发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也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果不其然,孙家栋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不仅成功通过了空军招飞的选拔,还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送到苏联学习航空知识,在异国他乡,孙家栋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成归国。   然而等待孙家栋的并非是顺风顺水的人生,而是更加艰巨的挑战,上世纪60年代,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际,苏联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中国的航天事业陷入了困境,孙家栋刚刚分配到导弹研究所,就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技术难题。   没有图纸,没有数据,没有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困难,孙家栋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查阅资料,反复试验,不眠不休地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在孙家栋的带领下,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终于成功发射,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后的日子里,孙家栋更是马不停蹄,先后参与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北斗导航系统、嫦娅探月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项目,这个当年的愣头青,已经成长为共和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让孙家栋最难忘的,是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当"东方红"歌声在太空上空响起时,孙家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他为祖国的腾飞而骄傲,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而自豪,岁月如梭,转眼孙家栋已经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如今,87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最前沿。   谈起当年贪恋红烧肉而阴差阳错地成为航天人的经历,孙家栋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我这一生,可以说是误打误撞,阴差阳错,如果不是那一时的嘴馋,我可能就不会走上航天这条路,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院《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