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工作组赴朝准备将毛岸英陵墓迁回国内。正当工兵动土之际,一位朝鲜妇人踉跄奔来,扑在坟前嘶喊:"这是我儿的坟,谁也不许动!" 【消息源自:《志愿军烈士安葬决策纪实》国家档案馆2001年公开文件、《彭德怀军事书信集》军事历史研究所1999年编印本、《桧仓陵园建造始末》人民日报社1955年内部通讯】 铁锹凿进冻土的声音惊醒了整个山坡。朴大娘甩开手里捡柴火的背篓,跌跌撞撞冲向那群穿中山装的人群,补丁摞补丁的棉袄在寒风中鼓成风帆。"住手!这是我儿的家!"她整个人扑在青石碑上,指甲缝里渗出的血珠顺着"刘秘书"三个字往下淌。 中南海西花厅的台灯亮到后半夜。彭德怀捏着钢笔的手青筋暴起,信纸上的墨迹洇出大团阴影:"三十万忠骨埋他乡,主席家的孩子更不能搞特殊。"周恩来把批阅文件的红蓝铅笔折成了两截,碎木屑扎进掌心都浑然不觉。 这事得从五年前那个浓烟滚滚的早晨说起。刘秘书冲进火场时,军装下摆还别着半块没吃完的高粱饼。他左手护着牛皮文件箱,右胳膊夹着哭哑了嗓子的女娃,火舌舔过后脖颈的焦味混着朝鲜辣酱的香气,成了朴大娘记忆里最刺鼻的味道。 "阿妈妮,文件比命重。"刘秘书每次来送粮食总这么说。他军装第三个扣子永远系错位置,袖口磨破的线头能絮出朵棉花。有回朴大娘瞥见他贴身揣着本俄文书,封皮上烫金的斯拉夫字母晃得人眼晕。 迁移工作组的老赵掏证件时手直哆嗦:"大娘,这是毛主席的亲儿子..."话音未落,六十岁的老太太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气,抓起石块就往自己胸口砸:"把我心挖出来!把我的心埋进去!"她布满裂口的手掌拍在石碑上,震落了积攒的霜雪。 菊香书屋的地龙烧得太旺,砚台里的墨块化了又冻。毛泽东盯着电报纸看了足足半支烟工夫,突然抓起毛笔在"特殊化"三个字上连戳三下,墨点溅到窗棂纸糊的《沁园春》手稿上。秘书后来发现,批示末尾的叹号戳破了三层宣纸。 如今桧仓陵园西侧第三排,汉白玉碑和青石墓整齐得像尺子量过。守墓人老金总说半夜能听见俄语念诗声,走近了却只剩风过松林的响动。去年清明有人看见个佝偻身影,颤巍巍往碑座缝隙里塞了罐长白山的野山椒——和当年文件箱里发现的玻璃瓶一模一样。 朴大娘临终前攥着半枚铜纽扣,那是火场里从刘秘书军装上扯下来的。护士说老人最后念叨的是句中文诗,调子七拐八弯的,倒像在唱阿里郎。迁坟事件过去六十年后,人们在整理莫斯科档案馆时发现本《孙子兵法》,扉页斯大林签名下方有行小楷批注:"岸英阅存,父字。"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9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