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金陵女校当成妓院,为日军提供女人!”1937年12月,南京,日军闯进女子学院

笑对的风雨 2025-02-17 17:29:56

“把金陵女校当成妓院,为日军提供女人!”1937年12月,南京,日军闯进女子学院,绑走一群女子。抗战胜利后,51岁的美国女院长背负了这样的骂名,她真的这样做了吗? “她怎么会是人贩子?这不可能!院长为了保护我们,连命都不要了,怎么会做出这种事?” 南京城内,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妇人,颤抖着双手,紧紧攥着手中的报纸,声泪俱下地说道。报纸上赫然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金陵女校院长魏特琳,竟是为日军提供慰安妇的人贩子!” 时间回到1937年,南京,一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城市。日军的铁蹄步步逼近,屠城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南京人的心头。就在这危难时刻,一位名叫明妮·魏特琳的美国女性,毅然选择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用她的善良和勇气,守护着一万多名中国妇孺的生命。 魏特琳,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自大学毕业后,便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她热爱中国,热爱中国的人民,她将金陵女校视为自己的家,将那些无助的妇女儿童视为自己的亲人。 南京沦陷前夕,美国大使馆多次催促魏特琳撤离,但她都一一拒绝了。她说:“这是我的家,我决不离开。”她深知,一旦她离开,金陵女校的这些妇女儿童,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在魏特琳的努力下,金陵女校被改造成为了难民营,成为了南京城内,为数不多的安全港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金陵女校,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魏特琳尽其所能地为难民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救助。她组织教员制作安全区的标志、袖套和海报,还在学院操场上铺设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以期能够震慑日军,保护学校免遭轰炸。 然而,日军的暴行,并没有因为金陵女校的特殊身份而有所收敛。他们肆意闯入校园,搜查藏匿的中国士兵,甚至公然抓捕妇女,发泄兽欲。 魏特琳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与日军据理力争,拼死保护那些无辜的妇女儿童。她曾多次遭到日军的殴打和威胁,甚至被枪指着头,但她从未退缩。 她用她的行动,赢得了南京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活菩萨”,将她视为救苦救难的女神。 然而,在与日军的交涉过程中,魏特琳也曾做出过一个让她后悔终生的决定。 1937年12月24日,一名日本军官找到魏特琳,声称为了防止日军继续骚扰难民营里的妇女,希望魏特琳能够为他们挑选100名妓女,开设一家正规的娱乐场所。 魏特琳起初坚决拒绝,但日军却信誓旦旦地保证,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再侵犯无辜的良家妇女。 为了保护更多妇女的安全,魏特琳最终选择了妥协。她在难民营中找到了21名自愿站出来的妇女,并将她们交给了日军。 这个决定,成为了魏特琳心中永远的痛。她为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她觉得自己背叛了那些信任她、依赖她的难民。 这篇报道,彻底击垮了身心俱疲的魏特琳。她无法承受这样的污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她觉得自己辜负了中国人民的信任。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内疚自责,最终导致魏特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1940年,她被迫返回美国接受治疗。 然而,南京大屠杀的惨痛记忆,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无法原谅自己,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够为中国人民做得更多。 1941年5月14日,在离开南京一年后,魏特琳在家中打开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 魏特琳的死讯传到中国,无数南京市民自发地走上街头,为她送葬。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 魏特琳去世后,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她的墓碑上刻着中文“金陵永生”四个大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她永恒的怀念和敬意。 魏特琳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牺牲的一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她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她用她的生命,捍卫了人性的尊严和光辉。 我们不应忘记她,更不应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0 阅读:99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