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有个犯人进了锦衣卫诏狱,被打得遍体鳞伤,可他不要伤药,不吃饭,不喝水,

笑对的风雨 2025-02-15 18:06:07

永乐年间,有个犯人进了锦衣卫诏狱,被打得遍体鳞伤,可他不要伤药,不吃饭,不喝水,只要书。狱卒不给,他就绝食七天。朱棣听后乐了,说:把书给他,看他能读出什么名堂! 锦衣卫诏狱里,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引起了看守们的注意。一名浑身是伤的囚犯,既不求医治,也不要饭食,只是一心要求看书。这个固执的囚犯便是杨溥,他在狱中绝食七天,就为了这个在旁人看来近乎荒唐的请求。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明成祖朱棣的耳中。与其他囚犯哀求活命不同,这个只求书籍的举动倒是让朱棣觉得新鲜。他同意了杨溥的请求,想看看这个太子旧臣到底能在牢狱中读出什么名堂来。 其实在被捕之前,杨溥只是在街市上为家人采买些日常食物。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这样平常的一天会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作为太子朱高炽的老师,他一直恪尽职守,教导有方。然而,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无端卷入了朝廷的风波之中。 那一年,朱棣从北方凯旋归来。太子朱高炽因迎接圣驾来迟,加之小人进谗,惹得明成祖龙颜大怒。太子虽然躲过了被废黜的危机,但他身边的近臣却未能幸免。杨溥作为太子的洗马,自然也难逃此劫。 在诏狱中,杨溥每日都要经受一番拷打。狱卒们将他拖进刑房,鞭打过后再拖回牢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渐渐地,他适应了这种生活,但精神上的煎熬却比肉体的痛苦更难忍受。 于是有一天,他向狱卒提出了要看书的请求。这个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格外突兀,守卫们起初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但当杨溥以绝食相逼时,事情开始起了变化。虽然狱卒们对此嗤之以鼻,但考虑到杨溥曾经的身份,以及朝廷对他尚未明确处置的态度,他们不得不将此事层层上报。 朱棣得知此事后,一反常态地准许了这个请求。很快,大量的书籍被搬进了杨溥的牢房。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狱卒们对杨溥的态度,也让他们开始暗中关照这位特殊的囚犯。有些狱卒甚至私下给他送来一些好的饭食,希望将来能得到些许回报。 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杨溥仍然保持着惊人的专注力和毅力。他反复阅读经史子集,将书中的智慧铭记于心。这种执着的精神,让他在狱中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也为日后重返朝堂积累了更深厚的学识根基。 就在杨溥在狱中埋头读书之际,朝堂之上却是风云变幻。太子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在明成祖的宠爱下,野心日渐膨胀。他们暗中串联宦官,处心积虑地谋划夺取太子之位。朱高炽作为太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场储位之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所幸侍郎胡濙及时上书,向明成祖详细陈述了立储之道的利弊。这份奏折让朱棣重新审视了太子的问题,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这才得以保全。这些朝廷上的波澜,经由狱卒的只言片语,断断续续地传到了杨溥的耳中。 在这十年的牢狱生活中,杨溥目睹了许多狱友的悲惨遭遇。有些人在无休止的折磨中失去了生的希望,选择了自尽;有些人则在煎熬中慢慢消磨掉了意志。然而杨溥始终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仿佛这就是他在黑暗中唯一的光芒。 永乐二十二年,局势终于出现了转机。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成为明仁宗。新皇登基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大赦天下。这道诏令不仅让许多蒙冤的旧臣重见天日,也让杨溥终于等到了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十年寒窗,终究没有白费。杨溥刚一出狱,就被朱高炽擢升为翰林学士,主持弘文阁事务,不久后又升任太常寺卿。这位曾经的太子之师,用十年的读书生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朱高炽继位仅仅一年,就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离世。虽然师生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杨溥的才学和品格得到了新皇帝宣宗朱瞻基的赏识。朱瞻基即位后,将杨溥召入内阁,与杨荣、杨士奇一同共事。三人都姓杨,朝野上下便将他们称为"三杨"。 这段经历成为了明朝政坛上的一段佳话。一个曾经的囚徒,凭借着对学问的执着,最终能够重返朝堂,位居要职。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历了这样的变故后,杨溥在为官时越发谨慎正直,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好评。 从一个备受折磨的囚徒,到内阁重臣,杨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读书的力量。他在最艰难的处境下坚持读书,在最黑暗的时刻保持希望,这种精神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进取之心,努力充实自己。命运的转机,往往就在坚持的过程中悄然到来。 这个发生在永乐年间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冤狱平反的故事,更是一个彰显读书价值的范例。一个人即便身陷囹圄,只要心中还有求知的渴望,就永远不会被环境打倒。正如当年朱棣说的那句"看他能读出什么名堂",杨溥确实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0 阅读:248
笑对的风雨

笑对的风雨

笑对人生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