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去世的真正原因,总理贴身医生吴阶平说出真相,让人泪目! 1924年,周恩来学成归国,正值国民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 然而,在蒋介石等人的压迫下,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并未成功。 周恩来和党内同志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但周恩来的脸上却少见表情。 他明白,国家仍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 新中国初期,缺乏经验丰富的外交人才。 周总理曾考虑让几位军事将领担当外交工作,但这些经历了长时间战斗的将领面对复杂的外交事务感到力不从心。 最终,周总理依然选择亲自担当起外交重任。 在他的调解下,曾经粗犷的军官们终于开始学习外交礼仪。 周总理耐心地鼓励大家,他明白只有在餐桌上让外国人感到尊重,才能完成更大的外交目标。 1955年,周总理参与了万隆会议,许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与新中国建交。 1970年代初,,中国不仅有国内的自然灾害、粮食危机和党内意见纷争,还存在中苏的关系紧张,尤其是两国在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冲突。 同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则坚持“亲苏反华”的政策。 在这些年中,周总理几乎没有享受过片刻的休息。 甚至在极度疲劳之际,依然以工作为先。 在一次接待外宾时,秘书发现周总理由于极度疲劳,在墙边靠着睡着了,手中仍紧握着刮胡刀。 他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健康之上,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亲力亲为,尤其是在外交上,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尽管当时周总理的健康状况让他不得不时常依靠药物维持体力。 除了国际事务外,中国当时正面临着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粮食危机严重。 周总理常常因处理这些问题而彻夜未眠。 更为棘手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健康问题,周总理时常亲自为毛主席试药。 不仅如此,在不同派系的压力下,周恩来必须权衡各种立场。 1974年,周恩来总理的病情愈加严重,最终住进了医院。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放弃工作,时常接待外宾,甚至亲自前往长沙与毛主席会谈。 1975年,周总理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亲自为政府工作报告做出总结。 即使癌症已经扩散至全身,周总理依然履行着他的职责。 再此之前,中央决定调派一名优秀的医生负责他的健康管理。 张佐良选中负责周总理的医疗工作。 刚到中南海时,张佐良既紧张又兴奋。 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准备好与总理见面。 周总理看到张佐良紧张的模样,主动与他谈起了生活琐事。 在一次体检中,张佐良发现周总理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尤其是心脏问题,紧急提醒其休息。 然而,周恩来总是坚持自己的工作节奏。 周总理对尽管身体逐渐透支,他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工作。 长时间的加班和过度劳累导致了膀胱癌的早期症状,甚至尿液中带有血迹。 当得知这一消息时,张佐良非劝说周总理暂时放下工作进行治疗。 可是,周总理并没有立刻采纳。 即便是在医院,他也不愿意放下国家大事,甚至在病床上仍然关注着政府事务。 直到病情无法控制,周总理被迫住进了医院。 此时,病痛已经让他消瘦得几乎无法认出,即便是手术后的恢复期,周总理依然要保持关注国家的工作。 张佐良采取了巧妙的手段,通过将部分报告内容稍作修改,让周总理知道有关小平同志的新闻。 1975年,周总理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反复的手术让他变得更加虚弱。 即便如此,周总理始终没有停止工作,甚至在疼痛到无法忍受时,他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感波动。 进入1976年,虽然多次昏迷,他依然不断要求工作人员念报,尤其是毛主席的诗词。 直到1月,由于长时间的病痛,周总理因痰阻喉而昏迷,再也没有醒来。 当时的医务人员为救周总理,进行了紧急的插管治疗。 然而,最终抢救无效。 人民深切地怀念他,数不清的民众在街头跪拜。 尽管周总理在生前要求一切从简,不举行追悼会,但他的离世仍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邓颖超在临终时遵从他的意愿,不举行追悼会、不留骨灰、一切从简。 参考文献:[1]吴力伟.文化视角下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再解读[J].中学语文,2024(18):88-89
周总理去世的真正原因,总理贴身医生吴阶平说出真相,让人泪目! 1924年,周恩来
梦里花落的无声
2025-02-17 17:29:5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