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北京东单牌楼前,清军神机营章京恩海临刑前的照片。镜头下,他戴着脚铐,披着灰色外衣,身姿笔挺,大义凛然。他的身边站着两名身穿制服,手持枪械的德军。由于长时间饱受折磨,年仅25岁的恩海显得很苍老。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让北京局势急剧紧张。 由于此事,西方列强趁机进攻。 此时,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和其他外国人立刻离开京城,但他对此显然不满,决定前往总理衙门进行交涉。 克林德出门时,街头一片混乱,义和团成员和清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打击洋人行动。 尽管如此,克林德依然毫不避嫌地走在街头。 他携带了左轮手枪。 在是否需要护卫问题上他曾犹豫不决,但最终放弃了护送。 克林德此时不仅未向随行人员透露自己携带枪支的情况,还在出发时要求轿夫将轿帘卷起。 行至东单牌楼附近时,驻守该区域的宫廷部队突然发现两辆轿子,其中一辆正是克林德的座驾。 公使看到这些兵员的反应,瞬间作出了举枪的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了枪支走火。 随即,士兵与比利时使馆的卫队发生了交火。 而柯达士身处公使轿子后方,未能清晰目睹事发经过。 在混乱中,他受伤逃离,但并未遭到追击。 他最终找到美国传教士的庇护处,并得到急救。 柯达士未立即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 事后,听闻公使已经死于此次事件,他把事发经过描述成一场蓄意谋杀,将自己塑造成无辜的受害者。 与此同时,克林德的尸体被发现并被带到附近的胡同中。 士兵们发现公使已无生气。 此时,恩海及其下属人员依照常规做出了相应的处理,但在守护尸体的过程中,恩海随手盗走了公使的银怀表。 由于德国使馆向外界通报了情况,并对中国提出了抗议,公使之死被迅速推定为中国方面的责任。 然而,清廷的反应并非立即表态。 虽然有指责克林德之死是德国方挑衅的声音,但无论如何,事件发生在中国领土上。 清朝政府做出了回应,表示同意暂时推迟离京,但建议外国公使团不要前往总署商讨。 英方认为这可能是清朝政府在向和解倾斜。 此时朝廷内的主战派与温和派之间的分歧严重。 清朝的外交权力已经逐步旁落。 6月外界接到了最后通牒,至此,中外双方的紧张局势直接导致了军事冲突的爆发。 当时消息传来,大沽炮台已经陷落,外部局势已不可逆转,开战已经是无法避免的选择。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发布的上谕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抵抗外国侵略。 然而,这道上谕并非对外国正式宣战的文书,而只是号召国内民众共同抵御外敌。 实际上,列强并没有向清朝宣战,清朝也没有与列强断绝外交关系。 事件中,恩海,成为了德国方面的重要调查对象。 恩海是清朝神机营的章京,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德国方面掌握了恩海的证词,这些证词表明,恩海承认刺杀克林德的命令来自清廷的高层。 然而,德国方面的审讯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恩海所提供的细节与德国的调查结论并不完全吻合。 特别是恩海坚持称他是根据庆亲王的命令行事,而非端郡王,这一细节让德国方面陷入了尴尬局面,因为庆亲王是主和派人物。 当时,恩海的部队在东单牌楼附近悄然待命。 忽然,轿子出现在视野中,恩海立即下令部下进入战斗状态。 作为信号,他先发一枪,紧接着开始了对目标的攻击。 在此过程中,恩海发现克林德公使也开了一枪。 恩海在随后的搜查中发现了公使的轿子里藏有一把左轮手枪,且其膛内仍剩有五发子弹。 第六发子弹刚刚被发射出去。 然而,恩海并没有继续追击克林德公使,而是命令部下停止追击,称他所接到的任务是守卫这一街区。 这个决定和后来德国方面的陈述存在明显的矛盾。 根据恩海的说法,他的上级告诉他,任务完成后将会得到70两银子和升职,但实际得到的仅仅是40两银子,升职的承诺并未兑现。 于是,恩海决定留在北京,期待升职,但最终这导致了他被捕。 他在被德军关押期间透露,这一切其实是上级指派的任务,而他并没有主动参与谋杀公使的决策。 德国方面在审讯过程中,曾迅速获取了恩海的证词,却不立即处决。 在被捕后的数月里,1900年,李鸿章向西巡的慈禧太后报告了恩海的被捕事件,并建议修改“德使被乱民所害”的说法,转而承认公使是由清朝官兵所杀。 恩海被捕后不久,尽管德国外交部曾表示,恩海不过是执行命令的军人,不应处死,但德国的军事领导层仍坚持认为,必须对恩海进行极刑。 最终,恩海在德国方面的决定下被执行死刑。 参考文献:[1]黄晋祥.《申报》社评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5(3):147-151
1900年,北京东单牌楼前,清军神机营章京恩海临刑前的照片。镜头下,他戴着脚铐,
浮生的若梦浅酌
2025-02-17 17:29:50
0
阅读:37